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 工程教育 培养模式 专业认证 资格认证 注册工程师
【摘要】:介绍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现状、培养模式及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注册工程师制度,分析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以期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工程教育 培养模式 专业认证 资格认证 注册工程师
【分类号】:G649.516
【正文快照】: 德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代表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模式以强烈的学术取向闻名于世。自1349年德意志第一所大学布拉格大学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已在德国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德国大学追求自由学术精神、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研究生教育体制,以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1]成为许多高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毕家驹;;逆向思维 柳暗花明——关于中国的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年02期
3 张新科;刘辕;;从均衡发展到追求卓越——德国高等教育“卓越计划”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4 朱健敏,万凤华,胡夏闽;德国土木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04期
5 林峰;顾祥林;何敏娟;;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6 顾祥林;林峰;;中美英德加五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7 林峰;顾祥林;;国外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在国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8 蒋启平;何舸;;中德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3期
9 毕家驹;;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6期
10 蒋培红;张朝然;;德国高校的学位制度改革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朝强;谢昭莉;柴毅;;培养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2 顾嘉;张航;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2期
3 张莹;刘春媛;;关于应用型本科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8期
4 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年01期
5 张向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松柏;刘义伦;;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阶段本科培养方案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王清标;初明祥;胡永强;尹发利;张军;;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8 于淼;丰大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及特点[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1期
9 周静;迟翔蓝;;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10 林盛鑫;黄丁香;钟惠球;康丽;;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广东先进制造技术(佛山)活动周文集[C];2009年
2 王薇薇;;国外硕士类型研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吴文辉;;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探讨[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雷劲松;王月明;王汝恒;;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执业人才培养的思考[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俊杰;汪华斌;朱宏平;;土木类岩土工程课群组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宪忠;顾祥林;何敏娟;;同济大学结构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平台的规划与建设[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建刚;隋惠权;王振;覃丽坤;高凌霞;;民族院校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庆;孔纲强;杨钢;;中西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比研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启辉;周学军;吕明英;;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继平;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艺;关于在研究生复试中引入心理测验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黄继东;基于CIPP模型的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高树昱;工程科技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燕;我国地质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南京大学;2011年
2 韦艳梅;沪台两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明;东软人才实训中心竞争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毛诗焙;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三双”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文;基于质量的工程专业国际互认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封丽娟;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孙传春;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教育政策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吴雪;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张武军;谢辉;乔兰;温雅;;德国大学“精英计划”及对我国“985工程”的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李建新;;德国高等院校精英倡议计划[J];德国研究;2007年04期
4 毕家驹,沈祖炎;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5 梁宏,姜波;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特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04期
6 杨涛,陈敏 ,黄安贻;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特色和借鉴[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02期
7 沈蒲生,赵明华,宋杰;美国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概况[J];高等建筑教育;1999年04期
8 毕家驹;关于华盛顿协议新进展的评述[J];高等建筑教育;2000年02期
9 单建;UC伯克莱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本科教学计划浅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1年01期
10 陈以一,周克荣,顾蕙若,胡再龙,陶伟忠;工科学生实践性设计竞赛活动的组织方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绍芬;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高等工程教育的新使命——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18期
2 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3 罗云;袁鑫涛;;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5 赵韩强;赵树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6年03期
6 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7 Barry Spicer;Wendell Dunn;Geoff Whitcher;李新月;王骥;吴庆华;白逸仙;鲁宁;刘燕萍;湛栋;饶亦楠;汤杰;童锋;房保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第1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从工业界诉求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3期
9 李培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边界再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10 刘向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回顾与趋势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伟峰;何小溪;崔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高辉;陆筱霞;;韩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概况与启示[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曹彤;许倩;和丽;;高等工程教育之培养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A];第十五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工程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程耿东;刘则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技术科学课程体系——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与工程教育[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樊恭p,
本文编号:527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2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