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8 11:03

  本文关键词: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 网络语言 大学生 影响力


【摘要】: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产物,作为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现象之一,不仅对传统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更与当代大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快等心理特点一拍即合,颠覆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群体的思维模式,不规范、不确定的网络语言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干扰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不文明的网络用语更会阻碍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分析网络语言的构成和特点为基础,着重分析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及成因,旨在寻求最有效的途径使大学生运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和运用网络语言,使其全方面发展,多视角的运用这一新兴产物,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本文主要观点认为:首先是论述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揭示出当代大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基本情况,引出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现实问题,阐明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分析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出本文的框架和创新之处;其次是对网络语言的理论概述,通过对一般性语言、网络语言的概念和构成特点的分析,明确提出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将一般性语言和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突出网络语言的特殊性,究其根本是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与网络语言这一特殊产物的碰撞,重点从语言学、传播学、符号学三方面分析并证明网络语言的特殊影响力,说明其根本在于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再次,,针对网络语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应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语言,提出更有效切实可行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语言的健康向上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挑战。
【关键词】:语言 网络语言 大学生 影响力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的背景9
  • 1.1.2 研究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0-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
  • 1.3 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路11-12
  • 1.3.1 基本的研究方法11
  • 1.3.2 基本的写作思路11-12
  • 1.4 论文的框架与创新之处12-14
  • 1.4.1 论文的框架12-13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13-14
  • 2 网络语言的理论概述14-22
  • 2.1 基本概念分析14-15
  • 2.1.1 语言14-15
  • 2.1.2 网络语言15
  • 2.2 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15-18
  • 2.2.1 技术专用语16
  • 2.2.2 网络时兴语16-17
  • 2.2.3 聊天私密语17-18
  • 2.3 网络语言的特征18-22
  • 2.3.1 生动风趣的诙谐性18-19
  • 2.3.2 方便简洁的灵活性19
  • 2.3.3 别具一格的创新性19-20
  • 2.3.4 日新月异的即时性20-22
  • 3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力的表现22-29
  • 3.1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的正面影响22-24
  • 3.1.1 增强理性思维的灵活性22-23
  • 3.1.2 提高人际交往的亲密度23
  • 3.1.3 缓解生活压力的焦虑感23-24
  • 3.2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24-29
  • 3.2.1 瓦解主流文化意识的语言结构25
  • 3.2.2 削弱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能力25-26
  • 3.2.3 养成玩世不恭的社会生活态度26-29
  • 4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力的成因分析29-35
  • 4.1 网络语言与一般性语言影响力的共性分析29-30
  • 4.1.1 语言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表达功效29
  • 4.1.2 语言的组织推动思维过程的实现29-30
  • 4.1.3 语言的修正促使思维成果的完善30
  • 4.2 网络语言影响力的特性分析30-32
  • 4.2.1 大量新词新语赋予现代语言新生的活力30-31
  • 4.2.2 迎合受众心理形成快速广泛的传播渠道31-32
  • 4.2.3 词语符号结构的改变引起意义的流变32
  • 4.3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网络语言特殊性的互动式契合32-35
  • 4.3.1 求新求异的心理追求得以实现33
  • 4.3.2 自主支配话语权的心理渴望得以达成33-34
  • 4.3.3 向往快乐人生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34-35
  • 5 优化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力的对策35-42
  • 5.1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35-37
  • 5.1.1 以科学意识形态增强网络语言的正能量35-36
  • 5.1.2 以优秀文化思想引导网络语言的变化趋势36
  • 5.1.3 以良好道德行为建设网络语言的绿色环境36-37
  • 5.2 建立健全网络技术监管制度37-39
  • 5.2.1 必要规范管理清除网络语言垃圾37-38
  • 5.2.2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网络语言发展的新动向38-39
  • 5.2.3 丰富网络文化活动拓展健康网络语言的传播39
  • 5.3 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素养和法制观念39-42
  • 5.3.1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39-40
  • 5.3.2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行为的自律能力40-41
  • 5.3.3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41-42
  • 6 结束语42-43
  • 参考文献43-4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4-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学民;管理者人本思维的人性基础[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杨恩义;;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途径[J];沧桑;2008年06期

3 徐旭华;葛倩;;浅谈高等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4 陈彬;陈冬林;陈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0年15期

5 周立凯;;自然辩证法和计算机语言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7期

6 刘刚;;论网络语言的道德建设[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施九青;“以人为本”与“每个人自由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05期

8 王炎龙;刘丽娟;;网络语言特征审视的多元思维路径[J];新闻界;2008年06期

9 李源;;计算机语言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数码世界;2008年12期

10 乐中保;;语言: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读柳斌《语论十首》[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4期



本文编号:557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57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