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2:09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一体化,同时也遭受到了国外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外思潮如泉涌一般袭入我国,同时那些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思潮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后现代主义思潮以“破”为目的,对所有的主体展开一系列的批判与消解,消解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冲击了教育理念以及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它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怀疑马克思主义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为了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坏,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要尊重差异性,包容多元文化。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思想价值观念的主导性,同时也允许其他思想方法、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多元”的存在。第二,用“沟通互动”弥补“主客二元”的不足。这种沟通方法包括:课内教育的“讨论式”授课和课外教育的“对话式”引导。第三,用第二课堂教育补充传统授课方式。最后用差异与同一的和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的创新是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和谐性。
【关键词】:后现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理论意义9-10
  • 1.1.2 实践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外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10-11
  • 1.2.2 国内研究状况11-12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13-15
  • 1.4.1 研究特色13
  • 1.4.2 创新之处13-15
  • 第2章 后现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15-20
  • 2.1 后现代主义15-17
  • 2.1.1 解构主体性,拒斥形而上学15-16
  • 2.1.2 反中心,崇尚差异性的多元理论16
  • 2.1.3 反对权威,提倡民主平等的主张16-17
  • 2.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17-20
  • 2.2.1 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17-18
  • 2.2.2 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18-19
  • 2.2.3 挑战了传统“注入式”教育方式19-20
  •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转变:由“主客二元”到“交互主体性”20-24
  • 3.1 传统教育主客体模式导致“主客二元”的师生关系20-21
  • 3.2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主客体模式的反对21
  • 3.3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主体”教育模式的科学诠释21-22
  • 3.4 交互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22-24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单向”到“多维”24-29
  • 4.1 教育目的须从培养“完人”转向尊重大学生差异的个性成长24-25
  • 4.2 转向注重学生价值观培养25-26
  • 4.3 静态权威知识观转向动态生成知识观26-27
  • 4.4 封闭、单一的课程体系转向开放、多维的人文体系27-29
  •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措施———由“注入式”到“平等对话式”29-40
  •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9-31
  • 5.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29-30
  • 5.1.2 尊重差异性,包容多元文化30-31
  • 5.2 用“沟通互动”补充“主客二元”的不足31-32
  • 5.2.1 课内教育的“讨论式”授课31-32
  • 5.2.2 课外教育的“对话式”引导32
  • 5.3 用第二课堂教育补充传统授课方式32-37
  • 5.3.1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33-34
  • 5.3.2 发挥社团、学生会等民间组织的引导作用34-35
  • 5.3.3 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35-37
  • 5.4 用差异与同一的和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37-40
  • 5.4.1 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37-38
  • 5.4.2 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和谐性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6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君学;;差异与和谐:后现代主义的自我超越[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2 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3 项贤明;后哲学时代的教育哲学及其任务[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4 王海英;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一种社会学的追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5 霍芳霞;;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07期

6 陆军;;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传承;2011年23期

7 张荣华;;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1期

8 罗之勇;后现代思潮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10 刘贤礼;;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高校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1期



本文编号:576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576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