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设计基础教育中设计性思维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7-08-09 21:21

  本文关键词:设计基础教育中设计性思维的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设计基础教育 思维 设计思维


【摘要】:设计基础教育中关于设计思维的培养是所有从事设计基础教育者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如何在基础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具备设计思维意识和能力是作为设计基础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设计思维”形成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后续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决定我们的行动和行为,设计思维决定我们的设计行为、品质,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决定了学生的设计水平,决定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国内潜力巨大的设计市场的发展脚步。因此,我认为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在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及培养适应实际发展需求的设计技能型人才的双重意义。 在学生入校第一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应该是开启学生创意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学生开始设计生涯最重要的阶段。分析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国外设计教育注重文化性、独立性、创新性,注重思维的培养。 国内设计教育,就设计基础教育而论,设计基础课程分为基础造型课和基础形式课两大部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基础课程中专门加入了思维训练的环节,而一般地市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大纲中没有与此相关的具体内容,只是强调注意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挥动手实践充足的优势,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导入相关的理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打破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得出经验,并最终上升为理论,并且与形式法则及审美规律相结合,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性思维方式。 作为设计基础教育,思维训练应超越专业的局限,研究广泛性、普适性的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并更多地汲取艺术富于想象力的创造精神。设计思维的训练目标是锻炼学生对于自我的发掘与完善。课程将艺术中的视觉表现与形象思维、设计中的分析与计划相结合,通过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创造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提升设计作品的内涵。在设计基础教育中形成设计性思维的训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力和观察力,对事物的探究与改变的兴趣以及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着重将思维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并将艺术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和设计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开启学生的心智。 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大学教育贵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将成熟的设计思维理论以巧妙的手法和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相结合,以实训“导”思维、以实训“理”思维、以实训“成”思维。所谓“导”就是开导和引出,将个人内在的潜能引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通过遭遇式的训练课题让学生首先遇到问题;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解析);再次,要求学生总结和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及延伸性的问题(变体)。教师通过实训自评引导大家梳理思路,与大家一起探讨、谈论,将学生初期形成的思维碎片及分散的思路整理,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布置完整性、实用性、作品性强的训练课题,,进一步促成其设计思维的形成。 设计基础教育作为大学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能为未来的设计者提供发展的精神原动力。这个基础必须是以解决思维问题为基础,如果思维问题没有解决,方法就成为固有的、现成的样式,对于设计没有任何意义。对习以为常的观念,包括设计基础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发问是真正有意义的做法。现代社会中,设计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对设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独特的、个性化的、人性的、互动的设计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由此可见,设计思维是及其重要的。通过设计基础课程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课程训练要求学生学会逆向、发散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质疑与推敲,具备对设计命题理性推理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概念导出的创造力,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育 思维 设计思维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0-4;G6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2
  • 1 设计基础课程的分类阐述12-15
  • 1.1 造型基础训练12-13
  • 1.2 形式基础训练13-15
  • 2 设计思维形成的理论依据15-18
  • 2.1 从哲学角度看思维15-16
  • 2.2 从社会学角度看思维16-17
  • 2.3 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17-18
  • 3 典型设计基础教学案例中设计思维的形成与贯穿18-35
  • 3.1 现实形态表象研究18-19
  • 3.2 形态结构研究19-20
  • 3.3 现实形态写生解析变体研究20-22
  • 3.4 自然形态解析变体研究22-35
  • 3.4.1 自然是设计之源22
  • 3.4.2 自然设计灵感与仿生学22-25
  • 3.4.3 自然形态与设计心理学25
  • 3.4.4 设计基础教学中自然形态分析训练25-29
  • 3.4.5 设计基础教学中自然形态变体训练29-35
  • 4 设计基础课程中研究内容的整合及建议35-37
  • 4.1 现行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病35-36
  • 4.2 现行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的整合36-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39
  • 附录39-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强;协同设计简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陈焕;陈琦;;论非物质设计与产品符号学之间的“情感”共性[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赵凯龄;;设计改变生活——对于生活的再设计[J];成才之路;2009年14期

4 韩卫国;赵江洪;詹涵菁;;基于设计知识和用户知识的设计过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潘长学;胡飞;;关于设计的十年一问(下)[J];设计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6 梅映雪;设计哲学引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舒湘鄂;设计语义的哲理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舒伟;孙福良;;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4期

9 杨思乐;;对当前高校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12期

10 梁淑梅;;简论设计艺术发展的态势[J];潍坊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巍;;关于设计的思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于宏杰;;设计的思考[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国际发展趋势[A];北京工业设计发展报告[C];2000年

4 孔凡让;李川奇;郑庆和;;设计与发明[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家民;孙浩章;张娜;;绿色设计的理论前瞻与实践后顾[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成忠;曹海艳;况成泉;;简析设计中的复古[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7 高洋;刘志峰;黄海鸿;张雷;;产品拆卸性能的设计过程评估[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万举勇;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刘军;;创意产业视野下设计的行为演变[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媛媛;孙青;;浅谈设计思维[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寸十;谈与“设计”相关的几个概念[N];建筑时报;2003年

2 Sami Nerenberg;设计的维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实习记者 全文鑫;年江:设计,个人思想的延续[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航工业制造所 段爱琴 王兴华;应用六西格玛设计究竟改变了什么?[N];中国航空报;2011年

5 王庆林 山东天翔毛纺织有限公司开发部主任;让设计附加值成为企业“必杀技”[N];中国纺织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蔡萌;中国设计:暗香涌动[N];中国文化报;2014年

7 于 丹;景观的过度设计与适度设计[N];建筑时报;2006年

8 记者 王光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舰船设计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N];中国船舶报;2010年

9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杭州之门”项目的绿色设计及分析[N];中华建筑报;2013年

10 世博;上海世博会门票设计师 揭秘鲜为人知的细节[N];中国包装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加晴;基于分解的设计过程重用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容芷君;基于群体决策的协同设计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崔卫华;产品多领域协同设计过程的CCM-A建模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罗天洪;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周丹;基于设计元与公理设计理论的能量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李保建;协同设计中的协作支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年

7 孟昕;SoC设计优化的域特定语言方法和建模[D];浙江大学;2010年

8 梁艳红;基于专利挖掘的创新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侯鑫;基于本体的设计重用技术研究及其在CAFD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谭武征;基于知识的概念创新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文婷;餐具设计中隐喻方法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杜淼;非物质设计与生活形态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9年

3 贾昕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志伟;产品多学科协同设计中图形协同及语义协商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5 汪凌燕;老年人休闲产品的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黄伟杰;动漫产品设计协同原型系统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7 张晓霞;现代设计不同发展阶段的设计思维变迁[D];东北大学;2007年

8 董雅松;创新设计类型、方法研究及CreaDesign系统总体设计[D];四川大学;2006年

9 朱吉虹;论圆形思维指导下的设计批评[D];湖南大学;2003年

10 叶霞;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47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47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