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15 04:01
本文关键词: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其启示
【摘要】:德育简单来讲就是教导人成为有思想和道德的人。在我们国家,德育指多种具体的教育,如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更愿意将德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乎伦理道德的教育,另外一类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 大陆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向都很看重,设置了很多的课程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但是,纵观台湾学校的道德教育情况,其没有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过多的设置相应的科目,采用的多是活动或游戏这种隐性的方式。近年来,台湾学校在学生的普通教育课程中设置了对生命活动进行关怀的课程,结合相对应的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笔者在台湾进行了半学年的交换学习,意识到台湾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很多的优势,是值得大陆学校进行研究和借鉴的。 由于台湾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青年学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还要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这种自主的教育模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管是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不正式的社会和家庭教育,都要有效的进行融合,将德育教育灌输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渗透到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在这种完善的思想道德体系的熏陶下,台湾地区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思想家和企业家,展示着中国的优秀民族品格和撼动不了的国际地位。 但是,随着自主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引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道德状况,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可能发生扭曲,对其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与台湾地区不同,大陆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标准去评价德育教育的得失,在不断交流和借鉴中,实现自身德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台湾地区 高校 德育 传统文化 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一、绪论10-15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二)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3-15
- 二、台湾德育的历史回顾15-22
- (一) 台湾德育教育的政治化15-17
- 1. 台湾德育教育政治化的背景——国民党政府威权统治15-16
- 2、台湾德育教育的政治化——“反共”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16-17
- (二) 台湾德育教育的淡政治化17-19
- 1、台湾德育教育的淡政治化倾向背景——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削弱17-18
- 2、台湾德育教育凸显淡政治化18-19
- (三) 台湾德育的本土化19-22
- 1、德育教育本土化的政治条件——“台独”19-20
- 2、台湾德育教育的本土化20-22
- 三、当前台湾高校的德育理念与特征22-27
- (一) 台湾高校德育的理念22-24
- (二) 台湾高校德育的特征24-27
- 1、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儒家伦理道德基本价值观培养24
- 2、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24-25
- 3、注重培养学生群性意识,更为人本化25
- 4、教育趋向去政治化、国际化25-27
- 四、台湾高校德育机构的内容27-34
- (一) 台湾高校德育机构——学务处工作职能27-31
- 1. 设立宗旨27
- 2. 工作目标27-28
- 3. 工作内容28-29
- 4. 机构组成及工作职责29-31
- (二)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操行成绩评估体系31-32
- (三)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的评价32-34
- 1. 德育理念具有先进性32-33
- 2. 德育内容讲究传统性33
- 3. 德育形式注重实践性33-34
- 五、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给我们的启示34-41
- (一) 转变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36-37
- (二) 结合实际,力求理想与现实结合37
- (三) 有效切入,达成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统一37-38
- (四) 锐意改革,倾力打造高校德育体制机制38-39
- (五) 将高校德育渗透于相关学科,打破单一模式39-40
- (六) 提高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明;中美学校道德教育的若干比较及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李俊,唐芳;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陈思敏;;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德育之互鉴——以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知、定位、开掘为视角[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04期
4 郑传芳,潘玉腾;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和异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张勤,李俊;我国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2期
6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蔡可化;;50年来中国台湾德育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8 叶芳云;中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比较及启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路红显;;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黎平,王宇;高校德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美国高校德育观念分析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6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7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