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与国立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德国高校与国立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德国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本文分析了体制、法律、政策与制度是实现高校与国立研究机构间协同创新的保障,归纳出德国校研协同创新的五种共性模式及三种个性模式。总结出校研公共研究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的实现需要政府层面的导向与推动;校研机构间异质互补性机制是推动两大机构产生协同的内在动力;经费导向机制是校研协同创新良性循环发展的纽带;德国校研协同创新模式呈现出多层次与全方位的特征。最后,对我国校研两大体系的协同创新提出三点启示。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关键词】: 德国 高校 国立研究机构 协同创新 模式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基于价值链的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管理研究-以中德高校为例》项目(项目编号:2013ZR0008)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G649.516
【正文快照】: 1引言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在我国,随着胡锦涛2011年“推动协同创新”的讲话,中国高校协同创新在政界和学术界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也推出有关协同创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谷歌CNKI“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强;德国弗朗霍夫协会企业化运作模式[J];德国研究;2002年01期
2 赵加强;;基于共性技术研发的弗朗霍夫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2年05期
3 周小丁;黄群;;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J];德国研究;2013年02期
4 朱佳妮;朱军文;刘念才;;高校协同创新:德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5期
5 郑英姿;周辉;;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协同研究方式及大学合作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2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加强;;基于共性技术研发的弗朗霍夫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2年05期
2 张世君;张诗莹;;面向产业共性知识生产的技术中介案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6期
3 顾峰;;国内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4 宋艺丁;;服务于南京技术创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举措[J];江苏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5 胡文国;;创建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创新联盟——以深圳工研院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祝侣;刘小玲;;国外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组织模式探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田闯;;弗劳恩霍夫模式及其对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世君;基于社会知识活动系统的技术中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非;浙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2 张诗莹;基于知识活动视角的技术中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许娟;促进无锡市科技团体发展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罗肖肖;面向产学研合作的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金营;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王欢欢;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高校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家伦;德国科研体制与科技队伍的建设[J];德国研究;2001年01期
2 刘强;德国弗朗霍夫协会企业化运作模式[J];德国研究;2002年01期
3 朱佳妮;;德国“卓越计划”与“精英大学”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5期
4 ;德国高等教育十年改革重要举措[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2期
5 詹文山 ,刘新建 ;德国弗琅霍夫学会的研究与发展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04期
6 吴建国;;德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管理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09年05期
7 刘西尧;1998年德国科技发展综述[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729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2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