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7-09-01 04:09

  本文关键词: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化 本土化 嬗变 通识教育 对策


【摘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和重要保障。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不断演进,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关注通识教育的发展,但各国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通识教育也在认识定位、课程设置、机构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理念思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作者单位】: 南京工程学院;
【关键词】全球化 本土化 嬗变 通识教育 对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章程与中国高校教育信仰制度建构研究”(10YJA710034)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通识教育视阈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KT2011188)
【分类号】:G640
【正文快照】: 全球化(Globalization)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历史的主流。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导致世界格局日趋一体化。在此一体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环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年02期

2 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3 袁川;;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3期

4 黄海;;通识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2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3 李静;;君子不器——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课程的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4 张龙平;;历史教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4期

5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论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之比较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晓慧;;浅析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类型及其哲学基础[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徐春燕;吴江;;当今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6期

9 包晓峰;;全球化语境下大学通识课程建设刍议[J];大家;2012年15期

10 温媛媛;;“通专”之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4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彭湃;大学之治: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邓慧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郭来彦;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林双;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年

5 冉晓宇;新建高等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苏志勇;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欧阳霞;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地位变化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毅;高校选调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程真;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龙妍;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及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建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谭小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3 梁美仪;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4 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杨文华;;大众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挑战[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1期

6 张笑涛;;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正名[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9期

7 王晓华;纽曼的大学目的观与功能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8 余东升;通识教育:知识、学科、制度整合的新范式[J];医学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颜媛媛;;《耶鲁报告》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9期

3 高黎;;耶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评论;2012年06期

4 吴琼;;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破解策略[J];教书育人;2012年21期

5 谌启标;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6 李斌;论民政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易金生;中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于淑文;丁晓英;王玫娟;;略谈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谭永春;;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阳;李娟华;;美国费城社区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庆教育学院教务处 陈永跃;设立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发散思维[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张全友;武大停掉8门通识教育课程[N];长江日报;2010年

3 刘俊敏;“四大模块”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N];中国社会报;2012年

4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瑞哲;扩招后“通识师资”瓶颈凸现[N];解放日报;2009年

6 吴铭;中国通识教育的迷茫与探索[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深化教学改革 让杰出人才“冒”出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通讯员 余珊燕;服务+学习 公益有学分[N];中国教育报;2013年

9 张晓鹏;通识教育中外比较:我们的理念偏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姜澎;本科阶段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夏玲;美国社会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及其强国职能[D];河北大学;2010年

3 张海云;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沈媛媛;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6 丁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优化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柴晋芳;哈佛大学第五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赵换军;近代文化变迁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杨莹;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9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69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