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加英四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20:39
本文关键词:美澳加英四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比较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全球理解能力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受到空前重视。本文构建了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比较维度,从动因、路径和参与主体三个方面比较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四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 本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框架,从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动因、路径和参与主体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第二部分论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课程国际化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第三部分从国家层面、院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四个维度分析四国课程国际化的动因。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各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共同动因主要来自于经济、学术、劳动力市场、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在国家和院校层面,各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动因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四部分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各国课程国际化路径的异同。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各国课程国际化的路径各具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各国都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第五部分研究课程国际化参与主体,参与主体中除传统的国家、高校和师生外,新出现的参与主体包括:教育集团(公司)、媒体(出版)公司、海外分校、网络大学和专业研究组织机构。新的参与主体表明,跨境课程正在成为课程国际化的新形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六部分通过对美、澳、加、英四国课程国际化的比较分析,探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课程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又不能全盘照搬照抄,要结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具体地说,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自身文化认同、创新课程设置、重视课程评价、完善学分互换、促进人才双向流动、避免课程同质化。本文希望通过对发达国家课程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关注,寻找适合我国课程国际化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课程国际化 比较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一、绪论12-20
- (一) 研究背景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三) 文献综述13-17
- 1. 有关课程国际化动因的研究13-14
- 2. 有关课程国际化路径的研究14-16
- 3. 有关课程国际化参与主体的研究16
- 4. 文献评述16-17
- (四) 研究框架17-18
- (五) 研究方法18-19
- (六) 研究创新点19-20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20-24
- (一) 理论基础20-21
- 1. 多元文化教育观20
- 2 后现代课程理论20-21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21-24
- 1. 高等教育国际化21-22
- 2.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22-24
- 三、美、澳、加、英课程国际化的动因比较24-36
- (一)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动因分析24-25
- (二) 国家层面的动因比较25-28
- 1. 美国国家层面动因——政治25-26
- 2. 澳大利亚国家层面动因——经济利益26
- 3. 加拿大国家层面动因——经济利益、文化26-27
- 4. 英国国家层面动因——经济利益、欧盟一体化进程27-28
- (三) 院校层面的动因比较28-31
- 1. 美国院校层面动因——经济利益、提高院校国际竞争力28-29
- 2. 澳大利亚院校层面动因——经济利益29-30
- 3. 加拿大院校层面动因——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的全球公民30
- 4. 英国院校层面动因——巩固学术地位30-31
- (四) 教师层面的动因比较31-33
- 1. 美国教师层面动因——国际学术交流、奖励31-32
- 2. 澳大利亚教师层面动因——国际学术交流32
- 3. 加拿大教师层面动因——教授国际学生的需要32
- 4. 英国教师层面动因——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32-33
- (五) 学生层面的动因比较33-36
- 1. 美国学生层面动因——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33
- 2. 澳大利亚学生层面动因——学生群体多样化33
- 3. 加拿大学生层面动因——学生群体多样化33-34
- 4. 英国学生层面动因——学生群体多样化34-36
- 四、美、澳、加、英课程国际化的路径比较36-51
- (一) 课程国际化目标的比较37-39
- (二) 课程设置的比较39-45
- (三) 课程实施的比较45-48
- 1 网络信息技术45-46
- 2. 教学方法的比较46
- 3. 招生比较46-48
- (四) 课程评价的比较48-51
- 1. 外部评价48-49
- 2. 内部评价49-51
- 五、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参与主体51-55
- (一)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参与主体分析51-52
- (二) 美、澳、加、英课程国际化参与主体比较52-55
- 1. 教育集团(公司)53
- 2. 媒体(出版)公司53
- 3. 海外分校53-54
- 4. 网络大学54
- 5. 专业组织机构54-55
- 六、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启示55-58
- (一) 明确课程目标,提升文化认同感55
- (二) 创新课程设置,避免课程同质化55-56
- (三) 科学评价课程,保证课程质量56
- (四) 增加课程跨国流动,促进人才双向流动56-57
- (五) 实行完全学分制,完善学分互换机制57-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晖;从《罗宾斯报告》到《迪尔英报告》——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战略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李联明;;“9.11事件”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五个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3 陈小尘;胡弼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J];高教探索;2010年01期
4 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梁卫格;常志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汪霞;;大学课程国际化中教师的参与[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7 石峰;;论斯拉特瑞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2期
8 陈旭;刘志杰;;高校教师国际化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10 张湘洛;;英国诺丁汉大学海外办学之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809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0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