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理念和新制度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理念和新制度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有效保障和全面提高质量成为核心议题之一。经过长期探索和自我调整,中国正在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学生为根本、以常态监测为手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理念,正在完善覆盖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包含资格准入、自我保障和外部评价三个主要方面的,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既保持了中国本土特色,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潮流。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71273029)
【分类号】:G649.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马丁·特罗认为,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型中所产生的问题,都与数量增长有关。1这一辩证的观点基本被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所证实。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通过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跨进大众化阶段的门槛,2012年上升到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慧敏;;大学生英语精读课程学情分析——基于一所高校的个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2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西方高校师生教学信念研究的缘起、进展及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2期
3 谢妮;姚江帆;;个体化视野中的大学生学习状况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杨院;;大学生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课堂学习环境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5 杨凌燕;郭建鹏;史秋衡;;我国大学生课堂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6期
6 黄新;;与(金融)保险行业新员工培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J];才智;2014年26期
7 闵敏;;基于学生体验的教学反馈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个案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李振祥;文静;;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9 赵颖;崔进;;高职院校学情调研分析[J];科技信息;2012年34期
10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秀峰;百年来中国学校自学思想的演进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卢丽君;我国大学生学习信念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3 张劲英;大学本科新生学业成就之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13年
4 吴俊;“场域—惯习”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翔龙;高职学生学习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陈琼娥;我国大学生课堂体验和学习方式年级差异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3 王芳;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收获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4 姜彦华;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年
5 麦宁;本科创新实验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龙慧琼;大学师生教学观异同案例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百祥;试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介机构的地位与作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2 李文兵;沈红;;德国CHE大学排名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3 罗文广;;构建地方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05期
4 黄建如;张存玉;;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策略探析[J];高教探索;2008年06期
5 宋扬;;高校文科实验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7期
6 陈运超;;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成与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7 方华明;;高等教育问责与质量保障[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8 叶勇;范南京;;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13期
9 兰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现状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10 查正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略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明;;“后评估”时期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反思[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德平;;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勇;李小萌;;构建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张艳;;关于在高等教育中贯彻ISO9000国际认证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志芳;周锦燕;;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立臣;周惠兴;杨丽;;规范化管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别敦荣;郝进仕;;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王敏;;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唐学伟 皮欧;质量立校 丹心铸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记者 王瑜琨;跨境高等教育亟需“游戏规则”[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江林;芬兰:政府主导高校自愿参与评估[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处 李旭东邋孙玲;瑞典高等教育改革关注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孙宇挺;高教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记者 朱振国;徐永吉(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巡视员):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不够[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朱鹏;国外高教质量保证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记者 李冀;我市设宴欢迎大学校长论坛嘉宾[N];南京日报;2010年
9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 菲利普·G·阿特巴赫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蒋凯 译;中外合作:到中国来的不都是好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李振平;澳大利亚加强高教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2 刘源;研究生教育质量功能展开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亚东;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朱永东;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认可与许可系统的演化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磊;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毛锡龙;南非入境跨国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署光;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魏署光;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韦明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华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孙永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吕飞;澳大利亚第三级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质量监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方华明;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保障:学生政策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婧;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9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2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