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直受制于教与学两方面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大类招生从制度层面有效激发了教与学的热情,政策溢出效应明显,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内生动力。固化改革成果,厘清发展瓶颈,明确行动方略,有助于坚定改革信心,将改革由试点向纵深全面推进。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教务处;
【关键词】: 大类招生 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对策
【基金】: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穗教高教〔2011〕25号) 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深化通识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2A02)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7.3
【正文快照】: 自2002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迅速跟进,宁波大学等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也相继加入和参与,大类招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与运作机制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福英;;“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之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2 李晶;禹奇才;;关于高校大类招生模式的若干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3 严隽琪;;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求是;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黄华;;美国赠地学院创立的当地经济因素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星海;龚恕;;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4 侯克明;;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黄志启;;关于大学学术研究的理性反思——对弗莱克斯纳的学术研究思想的认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3期
6 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7 易红郡;美国高等院校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8 万秀兰;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9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10 刘军仪;;建立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应[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曲文洁;;远程多媒体教学在美国高等院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续润华;;几个重大法令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吴云鹏;;美国大学学分制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爱秀;;契约论视角下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程清;;战略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5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保鹏;江西理工大学“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丁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忠红;高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马美茹;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启示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丽斯;中国公立高校负债问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艳霞;试析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构建[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9 徐琳;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福英;;“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之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3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Z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明;王燕妮;;深化实施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刘青;傅剑;;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丝绸之路;2009年12期
3 段莹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证分析及专业分流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0年10期
4 何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10期
5 张宏亮;张华;何波;;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条件和可行性[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柴陆修;;当前高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8期
7 韦琳娜;黄燕玲;陈武华;郑顶伟;;大类招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8年01期
8 胡秀花;柴仓义;;浅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韩建民;张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10 郝丽芳;;通识教育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J];大家;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登明;;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探讨[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李俊亭;杨睿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雷学文;俞晓;;土木工程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贾德利;尤波;于平;范宇红;;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沈苑;;创新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文正;姜同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首都经济结构发展的合格人才——从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王杰臣;;试论独立学院三位一体的“33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教学特色[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9 杨振权;;当前我市高校校卫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完善安全防控体系 构建和谐校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王小岗;乐进发;邱战洪;;土木工程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柴葳;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3 记者 郑伟庭 通讯员 粤学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N];广州日报;2009年
4 赵芮;不拘一格育人才[N];浙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蒲若梅 王笑梅;见习基地培育适销对路人才[N];辽宁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蔚如;热情参与 积极行动[N];新清华;2010年
7 ;创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担当民族艺术事业教育重任[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8 宁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让天使展翅翱翔[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维骅 通讯员 向娟;东华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绩斐然[N];中国纺织报;2009年
10 王 晖;招生工作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人注目[N];河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5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董娟;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4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金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捷;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刘青;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及发展对策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8 胡坚达;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9 周西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华芸;我国高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6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3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