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推动下,结合山东理工大学"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基础和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化改革和创新研究,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介绍了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其次介绍了"一强二弱,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实现方法及具体措施,总结了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总的看来,通过对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教学内容优化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基金】: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项目
【分类号】:TM76-4;G642
【正文快照】: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学校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了一批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入选了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电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刘文洲;徐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孙跃;谢昭莉;黄健明;林景栋;;对工科自动控制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S2期
2 赵舵;冯晓云;;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需求,整体建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S1期
3 刘志刚;赵舵;;研究生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齐海英;闫坤;李继强;于枫;董劲峰;贾友波;;民办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3年22期
5 王颖;邵桂芳;吴顺祥;刘暾东;;竞赛驱动的学赛研递进型自动化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年05期
6 陆秀令;张松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7期
7 罗继东;;《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9期
8 姜莉;于春鹏;张毅;张娜;;汽车与配件营销课程建设与改革[J];林区教学;2014年04期
9 黄满花;王晓芳;罗庆跃;;《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10 罗智;肖爱武;;电气控制技术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赵舵;冯晓云;;面向国家轨道交通重大需求,整体建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兆安,邱捷,罗先觉,赵金娥;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S1期
2 张红霞;王雷;;高校创建品牌特色专业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3 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书中,葛玻,蒋建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变革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江冰,吴如漪,周燕,刘丹平,王萍;“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吴秋凤;;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6年04期
5 刘英;张子文;;打造优势 开拓电力人才培养新高地[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02期
6 张丽萍;李晴;;关于我国高师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综述[J];硅谷;2008年09期
7 董兵海;王世敏;;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丁振源;;关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5期
9 高轩能;张惠华;;从大学生就业难看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7期
10 王秀梅;平萍;;本科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7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57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