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0:21

  本文关键词: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研究型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阶段


【摘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举措。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优秀的教师队伍、自由的学术氛围等教育优势,理应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由于本科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需在本科教育阶段就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积极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批的高级人才。鉴于国际一流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取得了世界认同的成果,且国内缺乏对国际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运用理想类型方法构建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此反思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本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此次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细致梳理了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明晰研究型大学定义是准确选择研究对象的首要前提,深刻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是系统化、条理化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 本研究第三部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入手,从国际视野出发,运用理想类型方法构建美、英、法、日、印度等国家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做法,为下文的反思和改进提供指导。 本研究第四部分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笔者首先根据研究型大学招收拔尖学生的方式不同,将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方向型培养模式和学科大类型培养模式。其次,笔者在系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具体做法。 本研究第五部分是基于国际视野,指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共性做法,笔者细致分析了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研结合、国内外联合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最后一部分针对上文分析的国内现有问题,在参照、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共性做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出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评价考核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阶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0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引言10-16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 研究背景10-11
  • 2. 研究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1. 国内相关研究12-13
  • 2. 国外相关研究13-14
  • 3. 相关研究述评14-15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1. 研究思路15
  • 2. 研究方法15-16
  • 二、相关概念界定16-21
  • (一) 研究型大学16-18
  • 1. 研究型大学的定义16
  • 2. 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16-18
  • (二) 拔尖创新人才18-19
  •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18
  • 2.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结构18-19
  • (三) 人才培养模式19-21
  • 三、国际视野下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21-35
  • (一) 培养目标: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国际化、社会责任感22-23
  • (二) 专业设置:全面性、综合性、灵活性23
  • 1. 专业设置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23
  • 2. 专业设置富有灵活性23
  • (三) 课程体系:模块化、多样化、综合性23-28
  • 1.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构建全面、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4-25
  • 2. 开设多样化的课程种类25-26
  • 3. 打破学科界限,设置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体系26-27
  • 4. 采用灵活的课程选修制27-28
  • (四) 教学体系:个性化指导、研究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开放办学、多元协同培养28-33
  • 1. 提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28
  • 2. 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才培养途径28-33
  • 3. 创新教学运行机制33
  • (五) 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混合住宿制度、本科生导师制33-35
  • 1. 重视住宿教育,实行混合住宿制度33-34
  • 2. 普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34-35
  • 四、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35-49
  • (一)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35-36
  • 1. 专业方向型培养模式35-36
  • 2. 学科大类型培养模式36
  • (二)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36-49
  • 1. 培养目标: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36-37
  • 2. 专业设置:多样性、跨学科、灵活性37-38
  • 3. 课程体系:全面化、模块化、文理渗透38-42
  • 4. 教学体系:小班教学、科研结合、产学研模式、开放办学42-46
  • 5. 管理制度:独立化个性管理、混合住宿制、本科生导师制46-49
  • 五、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49-55
  • (一) 专业设置仍不到位49-50
  • 1. 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尚未步入正轨49
  • 2. 选专业和转专业自由度较低49-50
  • (二) 课程体系建设仍待完善50-51
  • (三) 教学方式改革浮于表面51
  • (四)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51-52
  • 1. 科研实践体系尚未健全51-52
  • 2. 科研活动存在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问题52
  • 3. 过分强调重视科研,忽视教学52
  • 4.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52
  • (五) 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及深度上的问题52-53
  • (六) 课程选修制、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年制配合不到位53-54
  • (七) 忽视校园文化建设54-55
  • 六、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55-65
  • (一)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55-56
  • 1. 减少专业设置壁垒,降低转专业门槛55
  • 2. 完善交叉学科专业设置55-56
  • (二)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56-58
  • 1. 进一步科学、系统构建课程体系56-57
  • 2. 规范交叉学科课程设置57
  • 3. 完善课程选修制57-58
  • (三) 改进教学体系58-60
  • 1. 注重因材施教,深入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58
  • 2. 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58-59
  • 3. 以科研反哺教学,改进教研结合模式59
  • 4. 建立弹性化、人性化的教学运行机制59-60
  • (四)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60-61
  • 1. 完善、深化“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60
  • 2. 深化国内校际交流,建立校际合作联盟60-61
  • 3. 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61
  •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61-62
  • (六) 改进评价考核机制62-65
  • 1. 改革教师评价考核机制63
  • 2. 改革学生评价考核机制63-65
  • 七、结语65-66
  • 注释66-69
  • 参考文献69-77
  •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论文情况77-78
  • 致谢78-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未;;突出特色 鼓励创新 培养拔尖人才——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2 刘宝存;牛津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史静寰;赵可;夏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4 王有年;;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创新发展之路——加拿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5 卢进南;;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6期

6 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2年01期

8 许晓东;王乘;;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9 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刘继荣;;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10 张红伟;刘黎;高博;;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吴玉章学院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859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59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8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