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通识教育参照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1:23

  本文关键词:通识教育参照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


【摘要】:通识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推崇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在目前也成为世界各大高校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最先在欧美开始推行,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被全世界的教育界接受和推广。通识教育从起源到二十一世纪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个一个世纪中,通识教育并非一帆风顺,其过程也充满了蜿蜒和曲折,在困难和压力中不断得到发展。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逐步兴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识教育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和世界格局的调整,通识教育也随之进行变化,世界意识形态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到通识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内涵的定位。通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与西方国家日益壮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分不开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客体,通过灌输的方式把人机械地批量化的制造成社会需要的产品。而通识教育是把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是要让人回到人的本身,通过引导式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让人自由地去思考自我生命存在的形式和存在的意识,让人充分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存在方式。但是这并非让人回到原始的动物性,而是回到理性占主导的人性,人是具备社会性属性的高级动物,因此社会性的人需要具备社会人公认的普世价值,所以说通识教育也必定是符合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的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从分门别类的核心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这样自由的选修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效率。通识教育虽然是把核心课程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仍然会围绕课程进行授课,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会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感受生活的形式去体验通识教育的运用,以这样潜移默化的形式达到异曲同工之妙。通识教育是一个新型的教育理念与一个全新的教育实践的结合,它通过唤醒和回归的模式去教育学生回到自己本身,而并非采用灌输的机械培养的模式,所以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在理念上存在差异,但是在教育目标和终极意义上是相通的。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在向通识教育的教育方式借鉴,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一方面要紧抓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动摇,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育相对比较少,而且绝大多数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学生在课程上很少有自由选择和余地,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效率比较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施教,让学生对教育的内容充分认可并感同身受,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这样的教育内容能够有益于他们的身心成长。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一味地由高校去负担,全社会都有义务去承载这样的责任,在整个社会中应当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发扬起集体主义的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教育新风,在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在全民中兴起舆论氛围,有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有助于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稳定,让国家不断走向繁荣和富强。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13-14
  • 1.3 相关研究综述14-16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16-19
  • 1.4.1 研究思路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1.4.3 研究创新点18-19
  • 2 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19-27
  • 2.1 通识教育的概念19-22
  • 2.1.1 通识教育的起源19-21
  • 2.1.2 通识教育的内涵21-22
  • 2.2 通识教育的特征22-26
  • 2.2.1 非职业性23-24
  • 2.2.2 有机整体性24-25
  • 2.2.3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25-26
  •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性26-27
  • 2.3.1 教育目的的一致性26
  • 2.3.2 教育规律的相似性26-27
  • 2.3.3 教育内容的相通性27
  • 3 通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27-36
  • 3.1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28-29
  • 3.2 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29-30
  • 3.3 有利于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激励作用30-31
  • 3.4 有利于发挥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31-33
  • 3.5 有利于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展33-36
  •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36-43
  • 4.1 教育内容相对滞后,不够丰富37-38
  • 4.1.1 教育内容偏重政治教育37-38
  • 4.1.2 教育内容偏离学生实际38
  • 4.2 教育模式单一,不够多样化38-40
  • 4.2.1 单纯强调理论灌输,形式单一39
  • 4.2.2 方法形式化,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39-40
  • 4.2.3 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40
  • 4.3 功利主义的现实挑战40-42
  • 4.3.1 教育目的趋向功利化40-41
  • 4.3.2 学生选择功利化41-42
  • 4.4 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冲击42-43
  • 4.4.1 价值观多元化42
  • 4.4.2 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容易被消极、错误的价值观误导42-43
  • 5 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43-52
  • 5.1 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43-45
  • 5.1.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43-44
  • 5.1.2 建设科学的高校教育制度44-45
  • 5.1.3 构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45
  • 5.2 提高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水平45-47
  • 5.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45-46
  • 5.2.2 完善充足的知识结构46
  • 5.2.3 不断提升教育技能46-47
  • 5.3 优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47-50
  • 5.3.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47-48
  • 5.3.2 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48-49
  • 5.3.3 创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49-50
  • 5.4 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手段50-52
  • 5.4.1 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50-51
  • 5.4.2 以经典研读为载体强化文化素养51
  • 5.4.3 以多渠道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51-52
  • 6 结束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芳,张诚;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马晓静;试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及其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毛玉楠,杨绍安;利用网络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平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白海若;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涂刚鹏;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6 邵建防,罗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7 杨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8 金菊;新世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8期

9 何纯芳;现代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2 张松峰;;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3 黄振宣;;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的途径[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许溪沙;王施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分阶段培养中的引领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芳;程影;;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6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林燕;陈玉民;;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志军;;宽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理念[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段文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辩证[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余俊;;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内容和原则[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国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文斌;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顾海良;从战略角度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以人为本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大连日报;2005年

5 记者 尹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N];德州日报;2005年

6 管向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3年

7 李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9 程天权;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王山;加强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蓓蓓;思想政治教育成本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玮哲;大学生宽容思想政治教育[D];中南大学;2008年

2 刘兆军;“博客社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D];复旦大学;2008年

3 赵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郭春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述评(1949-1957)[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强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阅读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8 曾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同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张艺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初探[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孔北平;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特点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1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91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