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体系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体系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本文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体系建设等角度论证了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分类号】:G652.0;G63
【正文快照】: 自1996年至今,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招生对象从最初的普通高中在职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到2003年已逐步扩大到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具有(或相当于)中小学、幼儿园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干部;专业领域也从最初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春玉;亚洲国家特教师资培养的特点[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甘昭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备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4年04期
3 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吴念;论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陈列;论大学教学名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林奇青;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6 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王宪平,唐玉光;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9 钟海青;广西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王晓平,杨鸿;关于构建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人事制度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瑜;;论教师教育的市场化[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英国校本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杰;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宪国;北京市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新昌;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成军;教研组活动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市天山新村第二幼儿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立展华(詹曾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质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原娟娟;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枝琳;云南省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开放化的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鸿栋;学科教育课程与物理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年红;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曾雅茹;特教教师职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吴春玉;亚洲国家特教师资培养的特点[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姜伏莲;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优化教育类课程内容[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邓岳敏;中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之比较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吴雪萍,金昌龙,周李莉;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周李莉;吴雪萍;司虎克;;上海市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朱宁波;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形式之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03期
9 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10 甘昭良;特殊学校教师对知识技能重要性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东方;刘小红;;依托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惠州学院服装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2 易飚;胡清;;区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3 林思聪;邓志鸿;谢昆青;刘宏;;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本科生培养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年15期
4 周广林;曹景萍;;MPE-CDIO: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过度培养博士或成全球性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0期
6 吴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的发展需求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3期
7 庞守兴;;论小学教育硕士的特殊性[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胡延安;胡海生;黄宁;;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1年17期
9 仓辉;许琦;冒爱荣;郁桂云;;浅析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10 邢卓;;海事法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A校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铁云;赵雁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构建探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张更辉;;从产业需求和就业去向看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天津市区域内高校为例[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4 金伟其;王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之选题与指导的几点体会[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元元;蔡敏;李伟刚;李正;;创新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久义;李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玉玲;;河北省大学生假期打工调查与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黄维;;面向应用培养具有“三创”能力人才——浅议全日制光电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金永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10 李秋梅;;商务学院教材管理状况探讨[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夏欧东 本报记者 吴春燕;南方医大:构建知识素质培养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王立文 金永伟 武志成 ;打造贫困生资助培养体系[N];天津日报;2005年
3 徐州师范大学 王保义;构建一体化的辅导员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冯华;怎样报考教育硕士?[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田野;大学生成立科技联合会[N];吉林日报;2011年
6 记者 姜楠;东北师大启动“高端人才计划”[N];吉林日报;2009年
7 记者 范绪锋;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记者 戴嵩松;江苏构建开放式研究生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王 晖;河南60名大学生将入选[N];河南日报;2004年
10 张宝敏;天津大学:倾情铺筑贫困学子成才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普通高校工科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蔚雯;胜利学院青年教师培养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3 吴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余云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丁志高;新课标下基于QFD的师范院校本科生培养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杨晓芳;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杨碧霞;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关鑫;经管类大学生情商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任永方;面向“共赢”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探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42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14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