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父亲参与教养影响因素 切入点:性别角色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关注母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母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过去五十年来众多研究的主题,而父亲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考察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会受到个人自身特征、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与儿童特点的影响,从而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目前国内外对父亲参与教养影响因素的考察仍处于初级阶段。 本论文首先对近些年来国外有关父亲参与教养的划分维度、影响因素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修订后的父亲参与问卷以及婚姻满意度、社会支持、性别角色和儿童气质量表,对城市400名3-7岁儿童的父亲进行了调查,系统分析了城市中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各影响因素对父亲参与教养的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父亲参与教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直接互动和认知监督(简称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在这五个方面中,父亲对儿童的情感表达最多,然后按照顺序依次是间接支持、学业鼓励、互动监督、规则约束。 2、父亲的规则约束随儿童年龄增加而增加,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父亲对子女的规则约束显著多于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父亲的规则约束,但规则约束不因儿童的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在互动监督、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方面,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均不因儿童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 3、在情感表达上,蓝领父亲和专业性半专业性父亲的情感表达均显著多于农民或失业父亲的情感表达;在互动监督、规则约束、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方面,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均不因职业、受教育水平和收入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 4、双性化特征能显著正向预测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方面:互动监督、情感表达、规则约束、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也就是说,具有双性化特征的父亲更多地参与对儿童的互动监督、情感表达、规则约束、间接支持和学业鼓励;女性化特征能显著正向预测父亲的互动监督、情感表达、学业鼓励,即具有女性化特征的父亲更多地参与对儿童的互动监督、情感表达和学业鼓励。 5、婚姻满意度和主观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父亲参与各维度:互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间接支持、学业鼓励,而且以父亲的双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8;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义;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戴美林;陈霞;马姝娟;;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3 黄洁;;言语风格的性别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4 白艳;李莉;;从《潜伏》中性别角色塑造看大众传媒制造者性别意识的嬗变[J];学术交流;2009年10期
5 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莘;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6 李祥林;;太极思维·性别底蕴·文化原型[J];民族艺术;2006年03期
7 朱凌;;20世纪末电影中的“性别角色”的置换现象分析[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8 张玉琴;李美华;;透视跨文化视野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9 付江涛;;《兰沃尔》诗中的性别角色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10 张小波;;“女扮男装”与明清性别意识[J];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军;;男女经理可信度和公正性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宋铁男;曹继红;;女子拳击运动员性别角色倾向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白蔚;;女性的阶级角色与性别角色[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杨炯;;性别角色与进食障碍[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贾凤芹;刘电芝;;1890名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戴美林;慈建芳;;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玲;许婵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赵景杨;;儿童性别认定与性别角色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吴彬;张智勇;;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妙贤;孩子眼中的性别角色[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王羚;“性别角色”诠释女企业家经营得失[N];中国工业报;2003年
3 实习生 王心悦 王婷 本报记者 杨华;性别角色别错位[N];吉林日报;2006年
4 吕美颐 郑永福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简论性别制度及其特征[N];中国人口报;2009年
5 金信;防止孩子不正确的亲子情结[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周德仓;媒体应是高尚道德的航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宗荷;幼儿性教育讲什么[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孟知行;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需“补课”[N];解放日报;2006年
9 刘娟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大学;试论加强性别意识教育[N];中国人口报;2007年
10 李晶琳;现代教育提倡双性化[N];黑龙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宝;先秦性别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4 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7 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刘永杰;爱与死亡:尤金·奥尼尔的性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岩;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影响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江兰;薇拉·凯瑟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宋宜楠;面向男性与面向女性的广告在措辞方面的差异反映出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看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燕翎;中职护生性别角色、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晓;当代女研究生性别角色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黄文慧;高学历女性的择偶标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桂花;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魅力与领导风格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许烨;大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及教育反思[D];湖南大学;2010年
10 陆春萍;失落的声音[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08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60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