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
本文选题:农村 切入点:隔代教育 出处:《成人教育》2005年03期
【摘要】:在新时期,农村家庭出现了新变化,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的责任落到了祖辈的身上,这将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许多人探讨了隔代教育的利弊,但他们主要着眼于城市的家庭教育,是在父母与祖辈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现在农村家庭的隔代教育大部分是父母空缺,这种教育是危险的,短期看有利有弊,长期看明显弊大于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Abstract]:In the new era,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rural families.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go out to work in large number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family education falls on their ancestors, which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Many people have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duc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But they mainly focus on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city, where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participate together. Nowadays, most of the education in rural families is a lack of parents. This kind of education is dangerous. In the short run, it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long run, the disadvantages outweigh the advantages,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the child'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年11期
2 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J];家庭教育;2001年01期
3 张文;;隔代沟通有方[J];家庭教育;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婕;;关于中国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2 颜冬梅;;让爱与关怀在真情中传递[J];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3 李绵国;;农村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探析——以安徽省岳西县白帽镇江河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王梅清;;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尉;“隔代抚养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旭东;大冶市农村隔代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年Z1期
2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周平;解读隔代教育[J];中华家教;2005年01期
4 余逸群;隔代教育de弊端[J];健康;2001年01期
5 ;“隔代教育”大家谈[J];长寿;2002年12期
6 李少梅;理智的爱——隔代教育中的兴利除弊[J];山东教育;2004年33期
7 赵光伟;隔代教育浅析[J];决策探索;2004年10期
8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年33期
9 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J];心理与健康;2004年02期
10 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琴;;浅议隔代教育的利与弊[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陈洁;;试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祝英丽;李小建;;欠发达地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田录梅;张文新;王姝琼;Doran C.French;;农村独生青少年与非独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友谊与孤独感[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楚珍;;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系统建设探讨[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6 方祥英;胡小平;陈可;聂红;蔡虹;;城市与农村抗原种类调查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杨迎旭;;国外土地整理经验对我国城市边缘农村城市化的启示[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钮堂柏;;浅谈农村弱势家庭的子女的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胡泉;汤丽莎;;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之我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钟耀琮;刘晓英;;结核病控制工作在农村可持续性发展的初步探讨[A];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谭亚明;“隔代教育”,两代人的尴尬?[N];中国人口报;2005年
2 小尘;隔代教育也能双赢[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晶琳;隔代教育的是是非非[N];黑龙江日报;2005年
4 若愚;隔代教育要扬长避短[N];保健时报;2005年
5 蒋文杰;“隔代教育”要“四忌”[N];中国老年报;2003年
6 星火;爷爷奶奶进修“隔代教育”[N];中国老年报;2004年
7 余朝霞;隔代教育问题多[N];中国人口报;2003年
8 易云;“隔代教育”困扰家长[N];福建科技报;2002年
9 高风颂;隔代教育好不好?[N];福建日报;2001年
10 ;15位专家热论隔代教育利弊[N];广州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士军;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2 赵其宏;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海红;论20世纪60年代农村“四清”运动[D];浙江大学;2004年
5 叶君;农村·乡土·家园·荒野[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何家成;中国农村市场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冯尚春;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张宏艳;发达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星;试论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丽娜;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夏素荣;农村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戴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甘宁青农村社会变迁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甄影;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裴莉;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赖小燕;转型期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潘剑锋;论农村新型孝文化及其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文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0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68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