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04-24 08:22

  本文选题:战后 + 菲律宾 ; 参考:《东南亚纵横》2011年12期


【摘要】: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hilippines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 The Philippine movement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was in turmoil." After 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relaxed the conditions for overseas Chinese naturalization, the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political identity also changed. These factors not on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but also make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its n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is a mirror to reflect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fter the war can provide a good perspectiv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Filipino Chinese society, and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分类号】:G7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华荣;;也谈华文教育的学科定位[J];东南亚纵横;2006年12期

2 耿红卫;;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东南亚纵横;2008年06期

3 周聿峨;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J];东南亚研究;1993年Z1期

4 周聿娥;新马菲泰华文教育的重新定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03期

5 李定国;对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发展道路几个问题的思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6 颜长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7 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8 李宇明;;海外华语教学漫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姜兴山;;传承与融合:菲律宾华文教育变迁(1945—1975)[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1期

10 施雪琴;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J];南洋问题研究;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启华;教育菲化案及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燕燕;菲律宾华语教学探讨[J];八桂侨史;1996年02期

2 罗庆铭;菲律宾华语教学中的借鉴问题[J];八桂侨史;1996年03期

3 罗庆铭;菲律宾华校华语教育改革述评[J];八桂侨史;1997年02期

4 李坤;关于菲律宾华语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J];八桂侨史;1998年02期

5 包含丽;;侨乡地方高校开展华文教育的探索——以温州大学为例[J];八桂侨刊;2011年01期

6 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王光和;汉字繁简之分与对外汉字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8 冯学锋;李晟宇;;母语与母语教育[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9 卢伟;略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1年04期

10 阮氏芳;;借助汉越音、汉越词对越汉语词汇教学[J];东南亚纵横;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在香港的基本属性及未来发展[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章石芳;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及方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洋;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治国;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郭友旭;语言权利和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窦连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音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芸;菲律宾华校学生的华语学习动机与华校的激发策略[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进敏;菲律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郭春艳;概数助词“多”、“来”和“把”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珍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静姝;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练习分析与课堂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慈映;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丽蓉;“现代化象意图解识字教学”之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庆铭;菲律宾华校华语教育改革述评[J];八桂侨史;1997年02期

2 赵红英;试论中国大陆新移民的特征——北美与欧洲的比较[J];八桂侨刊;2001年03期

3 章志诚;欧洲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八桂侨刊;2003年01期

4 潘懋元,张应强;华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J];东南学术;1998年03期

5 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J];东南亚研究;1998年05期

6 黄滋生;菲律宾华人的同化和融合进程[J];东南亚研究;1998年06期

7 章石芳;论转型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罗伯特·L·库珀;姚小平;;研究语言传播所用的分析框架:以现代希伯来语为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5年04期

9 廖赤阳,黄端铭,杨美美;菲律宾华人学生文化背景与认同意识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10 沈红芳;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田骄;[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君楣;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语言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红卫;;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王殿卿;菲律宾华人社会与华文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09期

3 吴端阳;;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振兴对策初探——菲华文教育考察报告[J];泉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章石芳;论转型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我院赴菲志愿者在菲律宾华文教育年会上展风采[J];教育探究;2010年01期

6 ;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7 ;广东今年向海外派100名华文教育志愿者[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04期

8 ;试论华文教育的学科定位、特征及其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林华东;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华文教育与教学[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毕建模,苏爱华;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Lilia M.Reyes;;菲律宾——一个成功的地方医院减灾计划[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2 翟淑芬;姚立军;;菲律宾火山灰[A];第七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3年

3 蔡和协;;欢迎菲律宾王宏榜先生故地重游光莅吟社(排律)[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韦伟;赵大鹏;石耀霖;;日本西南火山区三维地震成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袁振华;曾洁;;加强普粤拼音优化教学研究,促进华文教育现代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包茂宏;;菲律宾的民族问题[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欧耐斯脱·阿高尼·马丁;王瑞祥;;菲律宾的鸭蛋生产和加工[A];首届中国水禽发展大会会刊——中国水禽业进展[C];2005年

8 青山;;亮丽的美属菲律宾大中小“比索”银元[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蔡铁民;;闽南侨胞乡情流变[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施雪琴;;西班牙时期菲律宾天主教宗教节日的文化特征与功能嬗变[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胜林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东南亚华文教育的三次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胥爱珍 通讯员 龙淑英;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基地落户我市[N];德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京生 张燕萍;侨务部门拓展华文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记者 雷辉 通讯员 黄爱华;百余志愿教师赴海外教华文[N];南方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红;华文教育为中华文化“留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孙汝建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华文教育教什么? 育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红;华文教育牵动众人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记者 黄之宏 张睿 实习生 孙余丹;全国首个全日制华文班开学[N];温州日报;2011年

9 ;世界华文教育大会背景资料[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杨子岩;发展华文教育正当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雯;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春艳;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4 章石芳;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及方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杜小军;日本战后海运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6 何爱;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与战后菲律宾农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9年

7 施雪琴;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宾:殖民扩张与宗教调适[D];厦门大学;2004年

8 沈红芳;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郑伟;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闫喜武;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启华;教育菲化案及其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明珠;菲律宾华语教师对华校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宏云;菲律宾初级产品的出口与美国对菲律宾贸易政策的演变:1898-1941[D];厦门大学;2001年

4 张静;后冷战时期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汪春杰;冷战初期美国对菲律宾的干涉[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君;19世纪后期菲律宾华侨社会变化探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陈满琪;菲律宾华文教师教学策略与工作满意度、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志华;美菲同盟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9 黄智钦;关于二十一世纪初期中菲关系的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10 陈美君;老挝华校华文教育的现状、困难与改革[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5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795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