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

发布时间:2018-05-13 13:42

  本文选题:家庭教育 + 生命观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摘要】:人类生命体是由个体生命体、家庭生命体、群体生命体三元构成的生命体,教育应该划分为由个体意志主导的个体自我教育、由家庭意志主导的家庭教育和由群体意志主导的群体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给予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即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场,它不但使个体认识到“我”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之外的一切,而且培养个体完善的心灵。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家庭教育的亲和性、内在性和先在性,决定了不能以辅流教育来界定其存在,它也不是社会教育向人生早期的延伸。
[Abstract]:The human life body is a life body composed of individual life body, family life body and group life body. Educatio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self-education dominated by individual will, family education dominated by family will and group education dominated by group will. The core of family education lies in giving individuals "how to face themselves". Wisdom, which constructs the embryonic form of the individual's soul or the original 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life, not only makes the individual understand what I am, how to recognize and treat everything that is outside of me, and to cultivate a perfect soul. The behavior of human family education is inherent in the human love for the life of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e independent survival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he interests of the family life body and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family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 building, which restrict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individual's life education and cause success or failure, and then affect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affinity, the inherent and the first natur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decide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education can not be defined by the auxiliary education. It is also not a society. Education extends to the early days of life.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进峰;发展教育理论需要革新四大外围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进峰;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周鸿,刘仲全;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优化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周鸿,刘仲全;论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芳;领导力早期发展的初步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苹;家庭教育与人的现代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赵从明;家庭教育——塑造人的基础工程[J];云南电业;1997年02期

3 马红斌;论社会干预青少年之家庭教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S2期

4 陈佳英;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作用[J];贵州教育;1997年09期

5 郭德明;浅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J];道德与文明;1984年01期

6 褚维祺;办好家长学校 指导家庭教育[J];青海教育;1995年12期

7 李晓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8 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9 金祥林,王颖,刘岩;鞍山市初中段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0 危兆盖,倪正松;育人战略:提高家教质量[J];湖南教育;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3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5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6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静;我市召开庆“六一”家庭教育工作表彰大会[N];廊坊日报;2005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4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5 乐善耀;给家庭教育定位[N];文汇报;2002年

6 李巧萍;创新家庭教育理念[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8 郭文才 倪维佳 丘明;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迅速[N];中国审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马美菱 邵岭;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惑[N];文汇报;2002年

10 张世云;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N];安徽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朴姿映;空间的建构与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博学;关于知识学习中家庭规范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捷;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及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杨曦;成都高新区离异单亲家庭普高生的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83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883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