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educate, transform and correct the work-study students and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work-study students and their personality,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
1. the comprehensiv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reform school.
2.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work study students.
3.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work study students.
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n the students.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working students and the other three.
Method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work-study schools in Yunn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work-study schools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MSSMHS),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ssessment Scale (EMBU). The subjects'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general middle schools, key middle schools and one of them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students in work-study schools is not optimistic. The overall detection rate of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is 59.6%, but all of them are mild or moderate, without bias and serious mental problems.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students in the work-study school and that of the students in other schools.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between the work-study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of the ordinary middle school and the key middle school. The P-component of personality dimens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of the two schools, but the L-component of personality dimens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of the ordinary middle school and the key middle school.
4. i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f work study students, the scores of knowledge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ordinary high schools and key secondary schools.
5. In term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the work-study students feel more that the father interferes excessively, the mother punishes the father severely and the mother refuses to deny.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65;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燕萍;李静;;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0年10期
2 陶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4期
3 李里;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翟宏;我国心理健康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崔景贵;;生活习惯与心理健康[J];心理世界;2002年07期
6 魏军锋;郑欢欢;;心理健康:个性化与社会化过程的和谐、统一[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7 马会军;;大学生人际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华;王静;;同伴支持与心理健康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4期
9 陈红;;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启成;李广州;陈洪进;卢玉轩;;心理健康与心理和谐的关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边保旗;樊富珉;;中学教师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姚本先;芮雪;;近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计量学分析——以《心理学报》等五刊为样本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范士青;李淑媛;钱珍;;工读学生心理防御特征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新学;张福娟;;工读生反应抑制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邦惠;黄希庭;;工读生自我价值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永春;;从“理想”到现实: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7 周长根;夏振民;;青少年犯两性罪错的不良心理结构[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李永春;;从“理想”到现实: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9 杜雄柏;万志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尽快恢复和完善工读教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芳;林丹华;;父母因素和同伴因素与工读学生饮酒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李仑 通讯员巩婷婷 白洁;山西启动员工心理健康研究课题[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2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法院 吴余春;“工读生”期间不能计算工龄[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记者 赵建春;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研究相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朱浩;享誉全国的教育名片[N];江苏法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朱浩;用专业敲响孩子们的心弦[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沈雪梅;要从发展的视角看孩子[N];南通日报;2010年
7 秦洋;和风细雨入心田[N];山西日报;2004年
8 昆明市金殿中学 翁昌锋;浅谈工读教育中如何优化值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N];云南经济日报;2003年
9 赵艳华;历史上的吉林大学[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王娜梅;家庭教育不容忽视[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三蓉;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陈福侠;问题学生污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磊;语文教学对工读生的人格塑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四海;云南省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葛桥;论工读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江南大学;2010年
4 于红莉;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谢立波;工读学校学生的人格特点及其辅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柳杨;中年人在文化事件影响下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吕岩红;有偿献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的现况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黎春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丁兆菁;武警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金香;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40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240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