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经费来源探析(1901—1966)
发布时间:2021-10-05 15:02
教育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其发展、变革自与社会形成联动关系。通过考察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一甲子盛衰的基础上,梳理了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由此引申出以学校董事、教师学生及在地商家为代表的慈善群体。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募捐活动的社会化,推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筹措渠道成为华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慈善群体借助该渠道,成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中介人。
【文章来源】:八桂侨刊. 2019,(04)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相关学术史回顾
二、风雨沧桑: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六十载
(一)荷属时期(1901—1942):自发展而至分化
(二)日据时期(1942—1945):遭打击后趋恢复
(三)印尼建国初期(1945—1965):由复苏再至衰落
(四)所存在问题
三、捐资及筹募:学校经费的基本形态
(一)直接捐赠:月捐及货捐
1. 定期供给之月捐
2. 商家补助之货捐
(二)筹募资金:游艺会、展览会与教育夜市
1. 以商品/活动展示为特色的游艺会与展览会
2. 多姿多彩的教育夜市
四、校董、师生及商家:教育与社会互动的中介者
(一)华人精英为能筹措经费,交互于华校与社会之间
(二)学校师生通过演剧筹款,依此由华校步入社会
(三)在地商家以捐资为媒介,进而沟通学校与社会之联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吧城中华会馆诗颂[J]. 谢基祥,周南京. 八桂侨刊. 2011(03)
[2]战后印尼华文教育兴衰探因[J]. 张强,王林琳. 海外华文教育. 2004(02)
[3]浅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及前景[J]. 周聿峨,陈雷. 比较教育研究. 2003(09)
[4]印度尼西亚泗水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J]. 周南京. 八桂侨刊. 2003(01)
[5]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现状和前景[J]. 温北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6]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形势与几点看法[J].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 2000(02)
[7]1967年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的沉浮[J]. 温广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03)
本文编号:3419988
【文章来源】:八桂侨刊. 2019,(04)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相关学术史回顾
二、风雨沧桑: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六十载
(一)荷属时期(1901—1942):自发展而至分化
(二)日据时期(1942—1945):遭打击后趋恢复
(三)印尼建国初期(1945—1965):由复苏再至衰落
(四)所存在问题
三、捐资及筹募:学校经费的基本形态
(一)直接捐赠:月捐及货捐
1. 定期供给之月捐
2. 商家补助之货捐
(二)筹募资金:游艺会、展览会与教育夜市
1. 以商品/活动展示为特色的游艺会与展览会
2. 多姿多彩的教育夜市
四、校董、师生及商家:教育与社会互动的中介者
(一)华人精英为能筹措经费,交互于华校与社会之间
(二)学校师生通过演剧筹款,依此由华校步入社会
(三)在地商家以捐资为媒介,进而沟通学校与社会之联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吧城中华会馆诗颂[J]. 谢基祥,周南京. 八桂侨刊. 2011(03)
[2]战后印尼华文教育兴衰探因[J]. 张强,王林琳. 海外华文教育. 2004(02)
[3]浅析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及前景[J]. 周聿峨,陈雷. 比较教育研究. 2003(09)
[4]印度尼西亚泗水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J]. 周南京. 八桂侨刊. 2003(01)
[5]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现状和前景[J]. 温北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6]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形势与几点看法[J].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 2000(02)
[7]1967年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的沉浮[J]. 温广益.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7(03)
本文编号:3419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41998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