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教育学的审视
本文关键词:女书:教育学的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女书,一种奇特的文字,它只在妇女范围内流传,只为当地女性所专用,而男人对它不屑一顾,男人不识女书。男人有男人的文字,即汉字。 女书,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80年代——90年代经宫哲兵、赵丽明、谢志民等人研究,逐渐被国内外人们所知晓,誉为一种“奇特的文字”,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提出许多见解,但至今没人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为此,笔者大胆地闯进女书王国,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系统、全面地探寻其中的教育信息,把它呈现在世人面前。 女书流行于清末民初。当地女性对女书学习情有独钟,与当地的民情风俗、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女书的创制、女书作品的表现形式、学习内容到女书的传承,与汉文化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女性对教育的渴求和自我满足。 女书的传承,既不是在正规的学校里进行,也不是经过一定的拜师仪式,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展开,而是在家庭内部,由长辈传给晚辈,即母亲或奶奶传给下一代的女孩子,女人传给女人,深深地打上女性的特征,开创了女性自己教育自己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女性教育史上的奇迹。 女书的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特定的教育活动中,既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又闪现出独特之处。把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朴素的教育观点挖掘出来,再现它的魅力;同时,从它的衰落中吸取经验,为我国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女书 教育学 传承 教育观点 女性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7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引言8-10
- 1. 女书简介10-13
- 1.1 女书的涵义10-11
- 1.2 女书的基本用途11-13
- 1.2.1 通信11-12
- 1.2.2 娱乐12
- 1.2.3 传记12
- 1.2.4 祭祀12-13
- 1.2.5 教育13
- 2. 女书传承的历史积淀13-22
- 2.1 封建礼教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给女性学习女书创造了机会和条件16-17
- 2.2 女性的生活方式,为传承女书提供了最佳场所和时机17-19
- 2.3 女性特有活动,为妇女学习女书提供了重要途径19-20
- 2.4 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当地女性学习女书获得重要的社会基础和保证20-22
- 3. 女书与汉文化教育的关联22-37
- 3.1 从女书的形式来看,女书创制者和使用者是接受过一定的汉文化教育的22-28
- 3.1.1 女书文字形体22-23
- 3.1.2 女书作品的语言形式23-28
- 3.2 从女书内容来看,,具有教化和教育功能28-33
- 3.3 从女书的传承方式来看,女书的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33-36
- 3.4 从女性对女书学习的渴望看,女书学习满足了当地女性对教育的需要36-37
- 4. 女书传承中的教育观点及启示37-58
- 4.1 女书传承中的教育观点39-51
- 4.1.1 “做中学”的生活化教育39-42
- 4.1.2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42-45
- 4.1.3 基于交往的教育45-51
- 4.2 女书学习的启示51-58
- 4.2.1 女性教育须融入主流社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51-53
- 4.2.2 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命完善,提高生命力的活动53-56
- 4.2.3 教育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获得全社会的支持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后记61-62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62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学报》学术专题征集及预告[J];教育学报;2011年03期
2 张楚廷;;教育学与人学[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3 陈复兴;;母亲的糖果教育学[J];生活教育;2011年14期
4 ;《教育学报》编辑部严正声明[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5 王慧敏;;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6 王宝勋;;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J];克拉玛依学刊;2011年03期
7 肖淑梅;;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志国;王慧生;秦玉龙;毕惠娟;;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05期
9 杨行玉;;对远程网络教育成本研究的多维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吕丽艳;;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回归——也谈教育学的立场或地位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大明;;“格物”新释及其教育学启示[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远藤织枝;;中国女书的文化价值[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教育学方法论是什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朱珍;;也谈文献检索学科教育学——兼与敬卿同志商榷[A];文献·信息·网络——福建省社科信息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0年
5 李俊娜;;女书、假名初造字比较研究[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鹏;孙茂松;;Win32平台下女书拼音输入法的设计与实现[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苏思慧;;右脑与直观性原则[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8 谢志民;;“女书”中的百越文化遗存[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9 赵军;;西方教育哲学是如何讲述的——历史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谢志民;;论女书是瑶字不是汉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星;神秘“女书”下月走出深闺[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强洪;让女书之花重新盛开[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严农;神奇的女书[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记者 博悦;探索“女书”奥妙 保护“女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刘玉琴;女书:渐行渐远的风景[N];人民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刘玉琴;女书:拿什么拯救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7 于磊焰 明星;神奇女书:历史的一道谜[N];四川政协报;2002年
8 通讯员 魏大江;中国第一部女性文字专著《女书习俗》出版[N];湖北日报;2009年
9 卞建立;韩兴荣传承光大“中国北方女书”[N];农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张新国 通讯员 唐晓君 莫胜;“女书习俗”抢救保护迈出新步[N];湖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继红;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汤广全;自由与和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伶俐;女书:教育学的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段洁馨;基于女书传统文化元素在江永瑶族服饰上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欧阳美才;女书中的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俊娜;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蒋甜梅;社会文化角度下女书作品的语言特色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红金;“女书”世界里的江永女性[D];中南大学;2005年
9 陈淑霞;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何丽敏;读图时代的图像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女书:教育学的审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5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