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城乡二元制的壁垒逐步瓦解,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界限逐渐模糊。“流动人口”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因此也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由“单个人流动”发展到“整体性迁移”,家庭化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一个主要特征。人口流动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转向生存方式和社会身份的变化。 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统筹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笔者试图从家庭教育学角度对流动人口问题展开研究,揭示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中,流动人口家庭及家庭教育的新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流动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帮助更多的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流动儿童的现状,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帮助更多的流动人口确立正确的子女观、教养观和发展观。 笔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择三户流动人口家庭进行小样本研究。笔者深入流动人口家庭内部,从教育学专业角度出发,探究流动人口家庭的构成和人际关系,探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实地研究过程中,笔者立足家庭教育的现场,通过现场观察和开放式访谈,得出有关这三户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结论 (1.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是家庭关注的焦点;2.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3.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少科学化的指导;4.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5.流动人口家庭缺少家庭学习的氛围;6.流动人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平等;7.独生子女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多子女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差异显著;8.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模式与家长的文化程度并没有显著相关,但与经济条件密切联系),,并根据个案中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 质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8
【目录】:
- 文章摘要4-5
- Abstract5-6
- 第一章 绪论6-17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6-9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9-12
-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12-1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4-17
-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质性分析(一)——稳定的独生子女流动家庭17-28
- 第一节 个案研究的背景资料17
- 第二节 研究过程17-26
- 场景一:棋牌室17-20
- 场景二:A家20-23
- 场景三:办公室23-24
- 场景四:收购站24-26
- 第三节 研究者的思考26-28
- 第三章 家庭教育的质性分析(二)——不完整的多子女流动家庭28-36
- 第一节 个案研究的背景资料28
- 第二节 研究过程28-33
- 场景一:B家28-30
- 场景二:教室30-32
- 场景三:行走间32-33
- 第三节 研究者的思考33-36
- 第四章 家庭教育的质性分析(三)——新团聚的多子女流动家庭36-46
- 第一节 个案研究的背景资料36-37
-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实地分析37-44
- 场景一:C家37-40
- 场景二:教室40-43
- 场景三:杂货摊43-44
- 第三节 研究者的思考44-46
- 第五章 研究者的结论、建议及反思46-52
- 第一节 研究者的结论46-49
- 第二节 建议者的建议49-50
- 第二节 研究者的反思50-52
- 附录52-58
- 附录一 家长调查问卷52-55
- 附录二 被研究家庭的房屋构造图55-57
- 附录三 部分图片资料57-58
- 参考文献58-61
- 后记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钦岳;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发挥理论探索和决策咨询作用——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敬芬;陈刚;步怀宇;徐云远;郝建国;;用细胞工程技术改良豆科牧草品质的研究[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熊飞;王忠;陈相辉;陈义芳;;苏玉糯1号颖果的发育及其相关品质的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4 付桂芳;;课堂教学录像研究——质与量研究结合的突破[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高仁钧;冯雁;解桂秋;单连慧;曹淑桂;;超级嗜热性脂肪酶催化性质的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郭红霞;;“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何龙飞;李创珍;卢升安;张应兰;马忠;易小平;;转sck基因抗虫水稻米质的研究[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赵晓群;张成;;二元互补序列偶性质的研究及其新的表征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白芸;;教育人种志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要求[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袁静;张振中;杨巍;陈秀珠;还连栋;;NisinZ分子绞链区的定点突变及其突变体性质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豪杰;“千江有水千江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陈洁;质的研究 活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王磊;质的研究: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叶隽;质的研究进入教育研究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孟军;向大自然要灵感[N];科技日报;2002年
6 丽云;男人打鼾没“精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叶隽;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凝 实习生 王佳;七院士走进北师大励耘班[N];科技日报;2003年
9 范建;蛋白质粉随身片成新宠[N];科技日报;2004年
10 郝中实;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N];北京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蕾;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小学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玲;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分子机制及其抗炎蛋白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汪家琦;鸡蛋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及应用性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9 陈卫良;抗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拮抗物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何卫中;用加压CO_2从乙醇-水溶液中沉淀蛋白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南;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燕飞;关于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研究思考——一位教师教学行为追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艳滨;探寻走向专业化的职业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轶群;2008北京奥运会背景下的奥运文化解读及其传播渠道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胡波;WJ中学教师合作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暴侠;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柔;“学生的需要是我的追求”[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式武;小学初任教师职业适应困扰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莉;在前行中积淀[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朝霞;师生言语冲突的课堂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实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45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