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9:03

  本文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


【摘要】: 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跨文化敏感度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现阶段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影响。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族群与主流民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的跨文化敏感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由于跨文化敏感度乃至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极少利用中国少数民族为样本来考察交际效果,本文拟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在前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动机和目的,明确了跨民族研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地位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范畴和任务。略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强调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文献综述介绍了跨文化敏感度的概念,组成部分,评价方法和国内外业界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研究。在联系以上领域著名理论和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四个问题并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在北方民族大学内进行了问卷调查,把调查问卷分别发给了70名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的大一学生,收集数据后运用SPSS.1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原因,随后随机抽取15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不高,三个少数民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研究还发现汉语水平,跨文化接触频率,风俗习惯等都会对跨文化敏感度产生影响。随后进行的随机访谈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最后一章根据对所做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建议;研究结果对双语教育,民族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进而提升少数民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Introduction9-12
  • 2 Literature Review12-28
  • 2.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12-16
  • 2.1.1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12-14
  • 2.1.2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14-16
  • 2.2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16-24
  • 2.2.1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16-20
  • 2.2.2 Measurement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20-24
  • 2.3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24-28
  • 3 Methodology28-33
  • 3.1 Introduction28
  • 3.2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Questions28
  • 3.3 Data collection28-33
  • 3.3.1 Participants28-29
  • 3.3.2 Instruments29-33
  •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33-46
  • 4.1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the Q133-34
  • 4.2.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Q234-37
  • 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Q337-39
  • 4.4 The factors influence ICS39-42
  • 4.4.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S and the Chinese-Han39-41
  • 4.4.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S and Intercultural Contact41-42
  • 4.5 Interview Findings42-46
  • 5 Conclusion46-51
  • 5.1 Major findings46
  • 5.2 Implications46-50
  • 5.2.1 Avoiding Ethnocentrism46-47
  • 5.2.2 Avoiding Stereotype47-48
  • 5.2.3 Implications for Bilingual education48-49
  • 5.2.4. Implications for ethnic education49-50
  • 5.3 Limit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50-51
  • Bibliography51-54
  • Appendix A54-58
  • Publications during MA Study58-59
  • Acknowledgements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英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浅谈[J];才智;2011年16期

2 胡丽娟;;跨文化思维与高中英语书面表达[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

3 黎群芳;;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J];才智;2011年22期

4 张雅卿;;如何在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5 曹庆艳;;承继、添加与缺失——谈小说《泄密的心》及其电影改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单满菊;;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化及其翻译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7 谢艳萍;;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8 吴琼;;普通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9 赵薇薇;;德国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10 朱佳斌;曹秀珍;;国学视野下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模式探讨[J];中华武术(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罗明江;;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3 张恒升;申继亮;;跨文化情境下创造力测验独特性维度计分的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何洁;徐琴美;;中国和美国四个月婴儿生气情绪的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曦;张建新;;项目功能差异在跨文化问卷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陈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论思维模式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祝酒词的译文与原文对比为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范晓;王永平;;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传东;官尚民;朱国钦;黄进弟;梁振卓;杨志清;李文林;杨英杰;陈纪文;邢云;;三亚市羊栏镇回、黎、汉神经症流行学调查[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10 滕树立;;从苗语和英语的某些对比看跨文化的学习[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跃勤;搭建跨文化之桥[N];人民日报;2005年

2 张维迎;家族企业如何变成跨文化国际公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鸥;乐黛云:构筑跨文化之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4 郭莲;跨文化的价值观比较及其意义[N];学习时报;2001年

5 杨金山;增强跨文化竞争能力[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肖文礼;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齐林泉/文;明天的世界什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韩天霖;跨文化的英语学习之友[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罗晨;解读电视节目的跨文化效应[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10 刘许川;李东生的跨文化旅行[N];经济观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4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牛竞凡;对话与融合的艺术[D];复旦大学;2006年

9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冠林;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在中国的希望和挑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艳;《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跨文化评估[D];燕山大学;2010年

3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建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丽君;[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段江;从在华美国旅居者的文化适应过程研究其文化适应策略[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李丽媛;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跨国婚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立梅;[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7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797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