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初探
本文关键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体育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特殊教育 体育教师
【摘要】: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环节。面对2020年我国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从我国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现状的实际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必要性;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我国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前期基础,论证了我国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议。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特殊教育 体育教师
【分类号】:G807.4
【正文快照】: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这是国家教育部总结的建国6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之一[1]。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欲保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定倩;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2 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顾定倩;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刘建华;听障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阅读指导的建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朱卫东,叶巍,李文辉;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王建欣;陈洁敏;;对高校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7 张繁,孙建翠;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教体育师资模式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宗占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几方面问题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吴念;论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申仁洪;;全纳教育的支持系统及其生态化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兆兰;动态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静;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梁;关于智能障碍教育的课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贾严宁;弱智儿童适应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红;英国校本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杰;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宪国;北京市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新昌;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成军;教研组活动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市天山新村第二幼儿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立展华(詹曾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质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龙墨;聋儿听力补偿与言语清晰度及语音获得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原娟娟;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顾定倩;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2 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刘扬,肖非;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5 何敏学,王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广平;从国际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8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崎;;浅谈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取向[J];大家;2011年16期
2 吕伟;从群;李宏;;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年07期
3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大检阅——第十一届全国中运会科报会[J];体育教学;2011年08期
4 刘亚平;任远;;郝振生和包一中:一座城市的学校体育榜样[J];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9期
5 梁田;;浅谈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6 汪晓琳;胡俊胜;;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探析[J];职业时空;2011年07期
7 蔡罕;;浅谈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8 肖琴;曾琦;;学校体育提高大学生幸福指数初探[J];华章;2011年13期
9 赵金林;;纵观陕甘宁边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当代学校体育的反思[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10 王玮;;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挺;;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与突破[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吕峗;徐长红;;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杜学工;熊米娜;;基于资源共享下的社区体育场地构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杨勇;;体育学院大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特征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贵军;;培养大学生锻炼动机的重要性[A];贵州省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颜非非;蔡嘉陵;;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学校体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长红;吕峗;;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牛静;;后奥运时期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大超;孟建斌;;学校体育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何玉秀;张海峰;;体质人类学在体育科学领域的应用[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迪;“学校体育不是只有操场就行”[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魏丽娟 实习生 刘婉;定边投资上千万元发展学校体育事业[N];榆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蒋亚明;学校体育在向好的方向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1年
4 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副部长 廖晓淇;应当特别重视和发展学校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1年
5 蔡秀丽 本报记者 王志强;立足学校体育 发展快乐足球[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邯郸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李勇霞;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我国的学校体育[N];邯郸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小伟;以规划纲要为统领 努力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记者 赵仁伟 王思海 陈灏 陈健;学校体育忧思录[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本报记者 邓红杰;重庆人大推动改进学校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0年
10 ;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N];中国体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迪迪;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焦卫宾;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岩;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王静;美国德克萨斯州儿童青少年肌肉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英峰;英国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8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9 邵天诺;澳港大学生锻炼特征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治文;论学校体育的物化与人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荣合兴;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衔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尹虎哲;延边州城市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张广容;我国“新课改”以来学校体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邓志林;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法治化管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立春;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D];吉林体育学院;2010年
7 应培培;德州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崔庆隆;河南省学校体育田径项目竞技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项英;学校体育的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艳君;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6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95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