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优质课的教学现场样态:教与学的行为分析视角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优质课的教学现场样态:教与学的行为分析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 教学现场样态 行为分析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摘要】:采用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方法对新课程改革后优质课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教师独白—控制时间比例低于40%,学生产生式学习行为时间接近50%,表明教师关注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关注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发起行为所占时间远多于应答行为的时间,说明教师牢牢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指导过少。除了小学科学课以外,其他学科都是全班同时进行的产生式学习行为时间少于非全班同时进行的产生式学习行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绝大部分课堂时间(68%到90%)是用于听别人讲(教师独白或师生一对一问答)。这说明保证所有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机会还很不充分,促进所有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还有很大改善空间。
【作者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密云二中;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现场样态 行为分析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基金课题“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与评价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CHA070210)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很多教育实验,这些教育实验的核心部分往往都是课堂教学改革,如裴娣娜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实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英;;演绎别样的“精彩”——对音乐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再思考[J];北方音乐;2012年03期
2 李朝辉;刘妍;;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与解决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健;王晓林;;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朱云娟;;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角色扮演[J];成才之路;2009年17期
5 许杭建;;五年制高职德育新课程实施的困惑与对策分析[J];成才之路;2011年25期
6 牛丽琴;李政;;课堂教学质量较差教师相关特征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徐玲玲;;“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浅议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8 陆秀芬;;欣赏错误[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9 陈思莲;;师生互动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10 柳谦;论主体间性教育与教师主体性[J];成人教育;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连亮;;高中化学智慧育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张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协作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杜亚丽;中小学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少婷;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雪芬;高中化学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用楼;基于教师发展的中职语文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宇伟;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6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敏;生成性教学改革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婷;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仁阳;化学知识的心理表征与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安明;透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行为[J];教学与管理;2005年24期
2 宋建军;吕朝阳;;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转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年02期
3 芦俊佳;和学仁;;社会经济状况差异下的教师与学生课堂行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S1期
4 孔丁嘉;学生发展性评价中教师行为智慧[J];辽宁教育;2005年05期
5 单新梅;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6 亢晓梅;;社会转型期教师行为的国际比较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刘玉静;生活的纬度: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教师行为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09期
8 刘彦华;朱丽娜;;教师期望理论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唐玉霞;;教师行为:促成有效师生关系的关键[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10 齐晓东;施长君;;教师行为学习简论[J];教育探索;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周原;;实施校本教研策略,促成教师成长[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6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问题较多 规范教材改革刻不容缓[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8 解国柱;;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积极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何莎莎;何酉宁;;企业教育捐赠的公益行为分析[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10 王录会;;让师生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到校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冯平;新课程改革带来新变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2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记者 宋馨;省政府督导组莅临我市检查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程改革工作[N];周口日报;2009年
4 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教师 王启智;浅谈“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N];陇南日报;2008年
5 常玉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素质[N];吉林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滢;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袁诚 袁玉花;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困惑及思考[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让我们敲响新课程改革的钟声[N];黄石日报;2006年
9 屈兑梅;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N];陇南日报;2010年
10 俞中续(作者系古浪县干城学区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甘肃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吕星宇;论教育过程公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8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细媛;审美视野下的教学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立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契约形成、履行、破裂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歆;苏州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海堂;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品南;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孔令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红梅;新课程下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熊盛才;基于网络环境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3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1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