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整合矩阵的理论脉络及数字化教学应用
本文关键词:技术整合矩阵的理论脉络及数字化教学应用 出处:《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促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改进工具,技术整合矩阵(TIM)通过集成乔纳森的有意义学习环境和ACOT技术应用水平,形成了具有连续统特征的数字技术与教学整合新框架。有意义学习环境的特征维与技术应用水平层次维构成的二维矩阵构成了25个连续统单元,每个单元为评价教师教学实践中技术水平的应用提供了可信的参照,有助于教师改进数字化教学,对于推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国寄养背景下我国侨乡留守儿童的信息化教育支持研究”(编号:11YJC880120) 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我国侨乡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研究”(编号:11ZJQN021YB)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技术整合矩阵概述技术整合矩阵(TIM:Technology Integration Matrix)源于美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利用技术提升教育”(EETT: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Program)项目[1],依据此议案,在佛罗里达教育部门的资助下,美国佛罗里达教育技术中心(FCIT)的研究人员开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1期
2 陈丹;祝智庭;;“数字布鲁姆”中国版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1期
3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5期
4 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2期
5 王佑镁;胡玮;杨晓兰;王娟;;数字布鲁姆映射下的数字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名符;李保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2 黄德群;毛发生;;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王雪峰;曹娟;;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5 王璐;唐名丽;;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模式探究[J];传承;2011年12期
6 蒋志辉;刘斌;;我国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7 官海萍;朱欢乐;;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社会性软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9期
8 王辉;张建欣;涂涛;;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使用Web2.0工具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9 牟智佳;;国内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12期
10 顾秉钰;;云计算之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2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淑娟;学习资源使用控制及版权认定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名丽;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杜英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王佳;教师在线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晓晴;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雪峰;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支持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许晓晶;对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化教学效果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郑颖;目标导向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亮;呈现方式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07年
9 谢三林;视听媒体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匹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葛文双;陕西省教师ICT能力培训的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 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5期
2 钱家荣;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3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4 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5 杨卉;王陆;;基于教师电子档案袋的网络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环境的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6 李志伟;;论教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7 黎辉文,曾凤玲,陈先哲;浅论高校教师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革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胡巍;论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杨宝忠;;教师培训:引领教师实践变革[J];继续教育;2008年09期
10 毕平平;成晓利;;案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艳;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士萍;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王红梅;基于教育Blog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梅;;南京科教资源整合之路[J];创新科技;2008年10期
2 王明昌;;“校本+学区”:提升城乡师资整体素质的有效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7期
3 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3期
4 李丽丹;;合并后的学校档案管理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1期
5 李成建;;“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之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梁颖;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深化学校改革[J];中国民族;2003年09期
7 熊鑫;罗鑫;钟兴泉;;创新教育的价值诉求[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8 栾学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韩晓玲;郭生练到地大调研[N];湖北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爱铭;“横向合并”破解择校难题[N];解放日报;2010年
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章华;教师既拿教鞭又拿扳手[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首席记者 李英姿;将推进“四化两型”落实在行动中[N];衡阳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淼;校企合作引来助学基金[N];青岛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丽丽;城镇化背景下合肥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23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2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