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
本文关键词: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 出处:《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至外的转变过程,大致要经历学习理解——认同内化——创新生成——外化实践等环节。学习理解是教学行为转化的逻辑起点,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行为冲突的"意识"是新教学行为的孕育萌发机制;认同内化是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认知延伸,同化和顺应是实现教学理念内化的心理机制;创新生成是教学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教育思维是创新生成教学行为的思维机制;外化实践是教学行为转化的终端检修,行为反思和修正完善能力是制约"终端检修"质量水平的能力机制。
[Abstract]: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to the teaching behavior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to study and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roughly: identity Internalization -- innovation generation -- outside practic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of advanced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behavior conflict consciousness is the new teaching behavior breeds germination mechanism;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s transforming teaching concept into teaching behavior cognitive extension and adaptation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idea of psychological assimilation is internalized; innovation is the key link of teaching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al thinking is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external terminal maintenance the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behavior ref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ability is the mechanism of restraint "terminal maintenance quality level.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发生学视角下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030)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事物的形成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孕育萌发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势必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这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着内在联系、运行方式及其作用机理,具有明显的内隐特点。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揭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刘智运;;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研究[J];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3 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0年02期
4 吴义昌;;教师自我反思之反思[J];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5 许佩卿;;学习力及其作用[J];教书育人;2011年3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郭肖;赵菡;;反思型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5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汪yN;;认知语言学概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7 郑翔;皮亚杰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希宝;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模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郝红军;时建群;;关于理工科“课程实践”环节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5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陈[K莉;;幼儿科技探索活动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7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孙梅华;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孙荣;课堂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吴志华;农村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新村;高中新课程标准下“函数概念”的教与学[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唐玲;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王春光;张贵新;;反思的价值取向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3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杨松;学习型社会的含义、特征及其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6 顾坤华;学习力刍议[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3期
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袁振国;田慧生;于发友;方晓东;王素;李晓强;吴键;吴霓;陈如平;张竺鹏;孟万金;郝志军;高宝立;曾天山;程方平;赖立;;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J];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9 冯国锋;;论大学的学习力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李德进;学习和学习力[J];人民论坛;2004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怀灵;编者的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Z1期
2 李洪波;;新课程实施随想[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12期
3 王仕伦;新课改,怎能“带着镣铐跳舞”[J];教育文汇;2003年05期
4 冯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重塑[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5 江洋;自主学习怎么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杨伟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7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内蒙古教育;2007年11期
8 唯仁;;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研发教师专业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2期
9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基础教育征订、征稿启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5期
10 陈夫义;;八年磨砺 一鸣惊人[J];新教育;201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增城市天恩学校课题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3 向仕英;;民办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谭均明;;课程改革与教师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于欣;;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知识的海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黎小兰;;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浅析民办学校校本教研[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刘赤;;关于优化课程的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8 岑家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岑家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晶;中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本报记者 黄志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N];西藏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建平;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陈丽;坚实的脚步 丰硕的成果[N];锦州日报;2006年
5 焦新;暑期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毛立军;教育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省教育厅厅长 何天淳;打赢“三大战役” 振兴基础教育[N];云南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李建平;面向全体 重视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课程改革为了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臣;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7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芳芳;自由·参与·共识[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齐军;体悟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雪;教学的道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刘洋;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倩s,
本文编号:1370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7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