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Solo分类评价法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优势与局限

发布时间:2018-01-05 10:36

  本文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法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优势与局限 出处:《教学与管理》2013年3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分类评价 学习结果 学生学业评价 皮亚杰 结构水平 评价方法 分类理论 评价理论 评价系统 学生学习


【摘要】:正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很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研究。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来源及其基本观点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首字母的缩写,其含义是"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对于SOLO分类理论的最早而系统的描述,是在1982年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iggs(比格斯)和他的同事Collis(科利斯)出版的《评价学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many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sts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teaching experiments on the basic idea of solo classification theory .

【作者单位】: 吉林通化师范学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学)“基于solo理论的教学与评价的动态融合研究: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12YJA88010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很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研究。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来源及其基本观点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Outcome”首字母的缩写,其含义是“可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蔡永红;;SOLO分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徽;钱扬义;李孟彬;邓峰;;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8年10期

2 吴有昌;;SOLO分类学对布卢姆分类学的突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静;李改枝;;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开放性实验试题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年07期

4 刘革平;;试题调研:无机化工流程问题的质性评价——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2年03期

5 吴有昌;林晓君;;运用SOLO分层法进行数学教学评价的一次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12期

6 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19期

7 朱行建;;SOLO评价:一种试题难度预估的新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0年25期

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课题组;田慧生;;我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9 李佳;高凌飚;曹琦明;;SOLO水平层次与PISA的评估等级水平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4期

10 何筱橘;;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方案探析[J];考试与评价;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文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苏洪雨;学生几何素养的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泽庆;数学问题情境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山丽娟;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沉;关于初二学生在几何证明中认知错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臧蛟广;自我监控能力和SOLO分类在数学解题中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孙佳欣;SOLO分层评价法的应用与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振钧;高中新课程球面上的几何实验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静;高中化学学习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蓓蓓;物理高考与竞赛试题比较研究(2003-2007)[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石文静;高中生统计推理思维结构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永良;高中生圆锥曲线认知水平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SOLO分类评价法及其应用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2 赵才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进问题[J];现代教学;2010年Z1期

3 汪世清;;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4 孙永明;皮亚杰品德心理研究评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年03期

5 李江,,李微;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述评及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蒋一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7 陶云,刘艳;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批评之批评[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林菁!350007;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9 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10 杨雪;论皮亚杰对活动教学法的贡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元训;;皮亚杰教学理论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文奎;张丽;;皮亚杰的教育革新思想初标[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邵渭溟;金蕴玉;张鞠华;陈德煜;韩雪贞;;4—8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余文森;;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慧萍;;试论皮亚杰的数学观下的儿童的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苏思慧;;关于学生学业评价观的思考——大脑功能研究和智力理论新进展对我们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吴福元;;论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李伯黍;程学;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徐伟;;城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实验比较[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10 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李伯黍;;国内18个地区5—11岁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调查[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祁火粉;课改不拒绝应试[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兖州市第一中学 王广军;怎样才能实现“课下”高效学习[N];学知报;2010年

4 沙河口区教育局局长 崔冬光;校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N];大连日报;2006年

5 郭玉鑫(作者单位:榆中县来紫堡中学);如何转化“学业不良生”[N];甘肃日报;2005年

6 尤著杰(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麻家寺学校);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N];甘肃日报;2005年

7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飞;“四阶段”理论为信息化发展“把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复旦大学教授 高国希;让“温馨教室”成为孩子精神家园[N];文汇报;2008年

10 崔允oa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把握教学研究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一仑;拓扑占优[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西南大学;2009年

6 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孙崇勇;认知负荷的测量及其在多媒体学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玲玲;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翟菁;网络学习交互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琚四化;促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兰英英;网络学习中团队结构对学习结果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吴磊磊;教育游戏的关卡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盛芳;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组织管理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轩;高考招生中的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禚凯;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价量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丽红;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2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82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