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
本文关键词:论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课程文本不但有"意义",而且有"意味"。课程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化于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与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它具有区别于"意味"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不依赖于读者而独立存在的"客体自主性";二是读者只能按照课程文本的"意义"自身所给出的那样而予以接受的"被给予性";三是通过共有、共识和公用而表现出来的"公共性"。课程文本的"意味"所反映的则是课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文本的"意义"对读者的存在所指示的可能性,它具有区别于"意义"的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映课程文本的"意义"与读者之间内在关联的关系性;二是由读者的自主建构而得以不断生成的人为性;三是来源于读者个人生活并服务于读者个人生活的私人性。
[Abstract]:Curriculum text not only has "meaning", but also "meaning". The meaning of curriculum text reflects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object of the course text. It has thre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meaning": the first is the independent "object autonomy" which does not depend on the reader; Second, the reader can only accept the "given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the curriculum text itself; The third is the "publicity", which is manifested by common, common and common, and the "meaning" of curriculum tex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text and readers. It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curriculum text indicates to the reader's existence, and it has thre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first, i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the curriculum text and the reader; The second is the artificial nature which is constantly generated by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readers; The third is the private nature which comes from the reader's personal life and serves the reader's personal life.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生命体验取向的课程设计研究”(项目编号:W2011075)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区域经济视域下普惠性幼儿园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16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新课改以来,人们常常将课程文本的“意义”与“意味”混搅在一起,将课程文本的“意味”视为课程文本的“意义”,并在追求课程文本“意味”的过程中遗忘了课程文本的“意义”,从而使课程理解活动迷失在一种无标准的主观性之中,进而丧失了区分正确理解与误解的根本依据。然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2 彭启福;;诠释学距离与理解之蔽的形成——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辨析之二[J];学术界;2011年04期
3 贡华南;;徘徊于意义与意味之间——金岳霖哲学的张力与境界[J];学术月刊;2007年08期
4 叶澜;底特利希·本纳;;中德学者关于教育学问题的一次对话——“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与本纳教授的座谈会[J];基础教育;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4 耿宏丽;;试论课程范式的转型:从“传递中心”到“对话中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卫丽军;;论“立体化校本教研”与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J];成功(教育);2009年07期
6 吴雪梅;;谈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9期
7 马云鹏;孙艳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评价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周靖毅;;教学认识论的发展——怎样认识更有价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2期
9 丁亥福赛;;教学机智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5期
10 陈世海;滕继果;;农业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设置调查报告——以华中地区某农业高校为例[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吕慧;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D];山西大学;2011年
5 邢志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价值及实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开剑;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宏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贾涛;课改十年:教师课程观念变革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桢;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侯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晓敏;中学语文教师不公平的课堂教学行为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玮;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解读和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鸿雁;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顾朝阳;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彭启福;;孟子经典诠释方法再思考[J];江海学刊;2010年06期
3 彭启福;;文本的误读与意义的创生——谈谈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中的“误读”概念[J];学术界;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小明;[N];文汇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陈炉山,李尚群;科学创造的课程论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3 王海玲,齐广化;论创新教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勾风云;关于素质教育的剖析[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鲁定元;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个体[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王蕾;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方国才;;学习型学校:意义建构与图景勾画——兼论“学习型学校”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双重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2期
8 于守海;;新形势下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何小微;;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教育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10 许庆红;;现象学对学科教学论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晓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海宁;阅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长乐 单位:江苏理工大学高教所;教育研究的文化创新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 陆安;内外迁移是通向智慧教学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王淑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前瞻性意义[N];云南日报;2000年
5 浙江教育学院 王治文;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郑豪杰;“有境界,自成高格”[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周星;现代艺术教育观念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3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杨秀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李静;试论青少年的人文思想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国雄;“慎独”德育意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美荣;杜威教育思想的现象学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葛婷;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状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耀中;校服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旭;一位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93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9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