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对话与合作——米德与哈格里夫斯教师文化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1-09 05:24

  本文关键词:对话与合作——米德与哈格里夫斯教师文化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文化 对话 合作


【摘要】:对话与合作分别是米德与哈格里夫斯教师文化理论的核心。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包括前喻型教育文化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对比,并喻型教师文化与派别主义教师文化的对比,后喻型教师文化与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对比,可以发现,以"对话"与"合作"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是理想的教师文化,理想的教师文化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虚假合作、提升教师意愿、正确看待各类教师文化。
[Abstract]:The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re the core of the teacher culture theory of Meade and Harri - ves respectively .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 - metaphor education culture and the individualism teacher culture ,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acher culture and the teacher culture ,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eacher culture ,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 is the ideal teacher culture , and the ideal teacher culture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 In the course of the teacher '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the teacher ' s will should be avoided , and the teachers ' culture should be treated correctly .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中的潜在冲突与变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522115)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高教强省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3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两种教师文化理论的内涵(一)米德的教师文化理论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ed)在其所作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针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代沟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论,后人将其迁移至教师文化研究领域,进而演绎出了三喻型教师文化理论,将教师文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玉宾;熊梅;;教师文化的变革与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邓涛;;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误解与匡正[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J];教育导刊;2002年07期

4 赵文平;于建霞;;多维视野中的教师文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12期

5 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寿;江丽;;新世纪以来的我国教师文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马树信;;论新课改下的教师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3 张军;;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刘力;论执政党角色的确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范士红;;课程综合化理念下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秀鸿;;论教师文化与班级管理风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李金发;;代沟对彝族村落文化的影响——以滇中塔冲村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10 张媛媛;;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解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秦国柱;;论移动数字时代广东社会管理的挑战与契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秦国柱;;试论数字时代的大学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春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赵惠君;“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巧玲;一所合并中学学校文化冲突的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颖;高中语文教师的集体备课与个性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文芸;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自主评价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怡;推进幼儿园教师合作的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健;X小学教师文化现象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爱军;构建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校本研究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强成文;缺失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旭远;;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2 赵昌木;创建合作教师文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与实施[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邓凡艳;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杨宏伟;谈学校教师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09期

5 唐美玲;;从适应型教师文化 走向创生型教师文化——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建[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08期

6 罗红艳;教师文化塑造:意义、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7 孟宪乐;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5年30期

8 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J];教育导刊;2002年07期

9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10 赵复查;;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文化[J];教育评论;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祖庆;;浅议高校教学导师制的范式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欧阳洁;;在文化对抗中实现提升——解析高校师生文化冲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莫永平;;用对话架起教与学的桥梁[J];广西教育;2010年28期

4 刘顺,贺闱;“世界伦理”构想下的儒教问题思考[J];阴山学刊;2005年05期

5 郭文霞;南钢;;论课程理解中的主体合作[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6 王芳;;论阻碍幼儿教师有效合作的潜在因素及其消除[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7 张晓红;杨雪翠;;教师文化的转型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2期

8 杨晓英;;教师文化反思[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吴晴;陈飞霞;;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走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房慧;张九洲;;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现状调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实验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英;;重塑教师文化的实验报告[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2 张福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3 赵文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对教师文化重塑的几点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赵文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对教师文化重塑的几点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5 王思敬;;共同的价值——论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的合作[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雷蕾;;竞合理论在地方政府行为实践中的应用[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7 向华;;自主创新,振兴湖北省数控机床产业[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8 张鑫;严芳;佐斌;;不对称情境下的人际评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曾盼盼;樊召锋;俞国良;;字词-联结任务中习惯和目标的合作与竞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居雷;;浅析《体育与健康》的六步教学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赵嘉鸣、王林昌;全面恢复对话与合作[N];人民日报;2002年

2 熊伊眉;俄美从能源对话到合作路漫长[N];中国石化报;2002年

3 金羽中;把握新经济脉动 跨越世纪的对话[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记者 王聪 袁正雄;宁夏银企对话谋“双赢”[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5 记者 王振华;高层对话推动中美经济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本报记者 杜海涛 任涛;携手合作 共迎挑战[N];人民日报;2001年

7 记者 王兵;信息港论坛高峰对话异彩纷呈[N];人民邮电;2001年

8 本报记者 孟燕星;共谋良策 同享商机[N];中国贸易报;2000年

9 记者 玉梅;省市间电视对话别开生面[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记者 刘朝霞;龙永图指出进一步加强与经合组织的政策对话[N];国际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师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丽颖;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4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5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国国会与联合国[D];复旦大学;2006年

7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8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9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展华;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农村中学教师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芬芬;教师文化的课堂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白雪杰;从隐匿到彰显[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许松芽;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洪琼;中西“游”和“游戏说”之比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6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封安东;变革教师文化之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田亚妮;以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鞠芳;《红楼梦》间接言语行为探微[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春阳;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走向合作的教师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0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00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b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