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视野中的身份认同教育
本文关键词:消费社会视野中的身份认同教育 出处:《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人们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教育呈现出消费化的特点:身份赋予的目的、充满"符号"的场域、没有灵魂机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开展身份认同教育。
[Abstract]:In the consumer society,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eople's identity. In this context, educa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ption: the purpose of identity, the field full of "symbols", and the result of no soul machin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identity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基金】:广西高校一般资助科研项目(201103YB145)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XYYB2011010)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消费社会的兴起及特征(一)消费社会兴起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消费能力的降低和消费需要的扩大这一矛盾的积累造就了巨大的危机。20世纪初,福特主义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上述危机,它通过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生产制度,使大生产和大市场得到完美结合。随着福特主义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董静;;浅析现代广告中女性身体消费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传印;邓锐;;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意义转换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卢玲;石玉虎;;浅析女性主义对体育的认识与作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5期
5 黄宝富;;后现代语境中喜剧形式的现代性诉求——电影《斗牛》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周燕妮;;解读我国新影视喜剧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基于电影《花田喜事2010》的个案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陆益龙;;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中的文化矛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孙翠玉;;“女性范例”:“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女性规训——布希亚思想的女权主义探微[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9 景君学;;差异与和谐:后现代主义的自我超越[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10 巩少伟;;符号误读与消费文化趋同化[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严志兰;;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周贤润;;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融合:对行动—结构—功能的总结与尝试[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贻刚;苏小霞;张军献;;“范式之争”与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淑东;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意识前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雷;詹姆逊“认知的测绘”美学理论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4 王学梦;后现代语境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邬丽丽;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知识女性对“全职太太”角色认同意向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苏漫;解析80后油画创作者的感觉受生存环境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8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艳飞;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旋;陈晓端;;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教师角色嬗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茂森;;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3期
3 王芝华;邓志强;;身份认同与心理错位——基于高校“第二类贫困生”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闫广芬;杨洋;;累并快乐着——某国家重点中学女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7期
6 郑勇;杜萍;;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应对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7 郭杰;葛孝亿;;共识与冲突: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现实审视[J];传承;2009年20期
8 王彦明;;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原因、诉求[J];教育导刊;2011年03期
9 熊金菊;;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身份认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04期
10 陈宏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身份认同的重新解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瓒;;乡镇作为教育场域的意义及其发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孙宏艳;;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与权益保护[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吕如意;;公民意识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在推广国民教育的实践与分享[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5 张建人;;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现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晓楠;农民工子女,七成感到生活幸福[N];人民日报;2007年
2 晏辉;消费伦理教育挂钩消费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高靓;回归十年,香港教育变化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孙海 张宁;他们距城里娃还有多远?[N];宝鸡日报;2007年
6 储朝晖;香港十年之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关慧 整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仍未实现[N];人民政协报;2005年
8 罗旭;香港教育:扬帆破浪正有时[N];光明日报;2007年
9 吴华;民办教育面临四大问题[N];科学导报;2005年
10 杨眉;双语教学不符合职业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4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牛海彬;批判与重构—教育场域的教师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华文健;宁波市东海区音乐教师群体的调查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魏春艳;新课程视野下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瑞;教师个性的养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钦芬;论教师的幸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蕾;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志敏;教师评课语言的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晓兰;校外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娟;课程改革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22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2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