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听力障碍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和特点

发布时间:2018-01-31 04:43

  本文关键词: 听力障碍 初中生 社会支持系统 重要他人 出处:《教育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问卷法调查125名听障初中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发现重要他人社会支持处于中下水平;母亲、教师和同性同学是主要支持者,父亲、异性同学和亲戚支持较少;重要他人的陪伴显著高于其他支持,亲密感显著低于其他支持;母亲、教师和同性同学情感支持较多,教师和母亲工具性支持较多,同性同学和母亲陪伴支持较多,父母和老师价值增进较多,各支持源亲密感都最少;男生感到父亲、亲戚和教师的陪伴高于女生,女生感到母亲和同学的陪伴高于男生;随年级升高,父亲、同性同学和教师工具性,母亲情感,教师价值增进支持呈倒U形,同学价值增进、亲密感和工具性支持显著增加,各支持源陪伴及亲密感总体下降,情感、工具性及价值增进支持总体上升。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12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ocial support of important others was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Mothers, teachers and same-sex students are the main supporters, fathers, heterosexual students and relatives are less supportive; Significant others' companionshi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support, intimac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support; Mothers, teachers and same-sex students have more emotional support, teachers and mothers have more instrumental support, same-sex students and mothers have more accompanying support,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e more value, each source of support is the least intimate. The male students felt that their fathers, relatives and teachers were more accompanied than the girls, while the girls felt that their mothers and classmates were more accompanied than the boys.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the instrumental nature of father, same-sex students and teachers, mother's emotion, teacher's value enhancement support were inverted U shape, classmate's value increased, intimacy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ompanionship and closeness of all support sources decreased, while emotional, instrumental and value enhancing support increas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社会生态学模型(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认为发展是个体通过感知和应对环境而持续变化的过程,个体生活环境中的微观系统(包括家庭、同伴和学校等)是其生活的直接环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志强;贵州苗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苗族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东;雷雳;马利艳;;青少年的依恋与“网恋”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9年02期

2 邢强;;12岁~14岁初中生的人际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1期

3 陈艳;;高中生师生和谐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6期

4 赵海灵;;父亲缺失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赵小枚;;初中生叛逆心理的应对策略[J];青春岁月;2011年20期

6 赵晓凤;;亲子冲突的强度把握及解决策略的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2年04期

7 龚露;;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李思霓;崔丽娟;;亲子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比较[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2期

9 刁静;桑标;;理解与隔膜——家庭成员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感知差异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09期

10 朱卫红;初中生家庭社会支持问卷的初步编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曹煜波;张凯;;不同体育锻炼程度、锻炼类型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余玲;史绍蓉;王步标;郭炳存;;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健心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春梅;陈影影;张旭颖;张倩;周鑫;李柱华;张迪;李春光;王蓉;;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彭虹;周海燕;陈淑云;程悦;熊汉忠;;北京市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问卷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云娇;余艳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探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竹慧;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自学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莉莉;小学轻度弱智随班就读生家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丽俐;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的《背影》阅读练习设计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翁小霞;研究生自卑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唐勤;;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住院学龄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J];四川医学;2007年10期

2 吕锋,余西金,冯秀梅,宋克珍,任意荣;707名中专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查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0年02期

3 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张来春;寄宿制高中学生课外时间安排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6 李秀石;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年Z1期

7 岳伟;中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科学认识与正确引导[J];天津教育;2001年Z1期

8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张雪娇;赵亚茹;;聋哑儿童智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3 苏琬;祝蓓里;邬庆详;;中、日、美三国初中生,及其母亲的“教师观”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86年01期

4 赵恒泰;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特点与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5 顾荣炎,吴星,朱恩梅;初中生的学习分化及克服措施[J];上海教育科研;1989年01期

6 章竞思,,梁丽萍;初中生男女个性差异的EPQ测查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梁乾培;初中生解题障碍的心理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6年Z2期

8 刘爱书,孙要武;达翰尔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3期

9 宋玉芬;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矫正[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施元平;初中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撷谈[J];青海教育;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金辉;邹琴;;初中生的自我和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林明方;郭敏;欧阳锋;;海南男、女初中学生主观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王春莉;廖凤林;;初中生自我概念落差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雷丹;;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家庭影响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岳盈盈;寇_g;;初中生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刘皓;殷小川;李婉君;;初中生意志品质结构的因素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小异;朱卫红;;基于家庭社会支持的初中生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金小苗;;初中生对学习成绩的知觉与学习满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海梅;陈会昌;;初中生父母定向的自我建构的基本特点及变化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杉杉;翟宏;;初中生依恋与其对应人际关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明 杜巍巍 沈岚;初中生易触“心理暗礁”[N];健康报;2003年

2 羊里镇辛兴中学 马同友;浅析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对策[N];莱芜日报;2006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沃建中;自强感动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安宁中学 朱国琼 张晓林;要重视强化初中生记忆力[N];四川科技报;2009年

6 颜浩;灾害后的心理重建[N];大众科技报;2011年

7 市社联供稿;建设和谐社会重视公众社会心理疏导[N];天津日报;2010年

8 袁媛;那一片被遗忘的废墟[N];中国经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蕾;少年,你为什么焦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马丽君;杭州西湖:8.4万老年人享受“心灵鸡汤”[N];中国社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晓琴;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蔡丹;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特点[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岳彩镇;对不同他人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及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立元;初中生安全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智;理性情绪教育对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月霞;《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与验证[D];山西大学;2005年

5 张绣蕊;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6 张瑜;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芮银华;初中生性别角色问卷初步编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卢荣梅;初中生的内隐自卑、羞怯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胡云君;初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韩荣涛;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学业倦怠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7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2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