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关键期”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心理危机预防 关键期 隐性危机群体 脆弱期 帮扶策略 出处:《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关键期"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关键期"具有诱因性、差异性、反复性、当事者的自我修复性、支持系统的重复性等典型特征。正确理解和有效把握心理危机预防"关键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以宿舍为单元,以问题为导向确立大学生"隐形危机群体"主要面对的三类问题,以情绪、认知、行为突变为原则,确定处于"关键期"的主体,以矫正认知歪曲为手段,帮扶处于"关键期"的个体,以终生教育为指向,探求"隐形危机群体"的引导策略。
[Abstract]:Grasping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The "key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has inducement and difference. Repetition, the self-repair of the parties, the repeatability of the support system and other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ffectively grasp the "critical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Need to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he way of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e dormitory as the unit, take the question as the direction to establis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visible crisis group" mainly facing three kinds of problems, with the emotion, the cognition. The principle of behavioral mutation is to determine the subject in "critical period", to correct cognitive distortion as a means, to help individuals in "critical period", and to explore the guiding strategy of "invisible crisis group" in the dire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基金】:2013年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课题“大学生隐性危机群体特征及其帮扶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xx-2013-8)阶段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雷吉斯特认为:不管对危机的警戒和准备是自发的,还是法律所要求的,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防。[1]近年来,高校时常发生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如果这些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不在常规筛查和重点关注人群之列,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应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蔺桂瑞;赵凯;梁凌寒;;从心理调查看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Z1期
2 李焰;张玉坤;刘丹;;大学生危机个案特征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11期
3 李嘉;房俊东;张小玲;;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4 马喜亭;张艳萍;王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校医合作”模式[J];江苏高教;2012年03期
5 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隐患分析与危机预防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9年07期
6 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23期
7 张海燕;;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09期
8 林磊;陶思亮;王群;;高校心理危机监控报送系统的构建与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21期
9 马喜亭;;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心理剖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9期
10 黄蓉生;以预防为主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慧明;弋鹏;;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高向东;;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3 韩继莹;;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系统的建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4期
4 王海丽;;基于个案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黄薇;;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蒋浩;;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跟踪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林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全网络平台构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1期
8 黄坚;;建立非专业人员为运作主体的心理干预体系[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6期
9 张霖;;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10 蒋小忠;乔真真;;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辉;李蔓荻;苏萌;;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助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房超;刘凤娥;;澳大利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启示[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陶新华;周丽芳;;以预防为重点开展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向玉敏;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5.12”地震灾民心理危机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高斐;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倩;中学生堕胎问题与社会工作干预[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5 邓接红;当代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年
7 方福勤;论中小学校对学生精神损害的救济责任与机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汤耀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新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童静菊;;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年06期
4 赵祥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若干问题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年03期
5 童三红;构建高校班级层面的危机干预体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蔡哲,赵冬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调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王倩倩;李焰;;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和预防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10 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文;[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印度有个“狼孩”,但中国有位“哑女”[J];早期教育;1997年05期
2 缪小春;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3 谢瑞俊;重视儿童关键期的养育 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Z1期
4 王洪香;中学时期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马加爵带给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J];林区教学;2005年02期
5 董丽;;怎样帮助孩子渡过心理发展关键期[J];心理世界;2006年11期
6 官群;;认知神经科学证据:何时开始学习二语效果最好?[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5期
7 黄路阳;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8 J.Colombo;张武田;;关键期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1983年01期
9 陈宝国,彭聃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1期
10 陈立华;;个体发展的关键期[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伟宾;;关于第二语言获得关键期问题的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杨柳慧;;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许崇高;黄海;徐政;严波涛;权德庆;潘泰陶;赵映辉;吕东江;郭晓宵;张勇;;7-12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特征及其关键期、敏感期问题[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曾跃霞;郑传芹;;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状况调查[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长岷;;人类的印刻: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探索[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马晓年;;性心理障碍讲义[A];首届全国生殖医学论坛暨生殖相关疾病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捷婷;刘电芝;;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沈晓明;;脑科学研究的临床和教育学意义:从研究到应用[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兴奎;;四-六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英玉;刘文;;3—5岁幼儿审美性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路海东;关注儿童心理发展避免陷入教育误区[N];光明日报;2007年
2 周文;避开一天中家庭情绪污染的关键期[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李晓巍;男孩 你为何沉默寡言[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记者 赵军;我市首现儿童情商训练营[N];重庆日报;2006年
5 清华大学 香红丽邋舒宇;正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贾增宽;儿童心理问题不可忽视[N];阿克苏日报;2008年
7 记者 秦小艳;“希望风帆”心理健康活动启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权莉 通讯员 周明璇 韩越;解密人生性格与潜能的科学技术[N];中国贸易报;2009年
9 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王竹青;建立被拐妇女心理干预长效机制[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编译 李茂;同理心:欺凌与暴力的心理疫苗[N];中国教师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杰;英国PSHE的心理学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樊召锋;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崔映飞;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与宽恕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莉湘君;6-11岁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谢谟;3-5周岁儿童气质、抑制性控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晗;幼儿性别概念及性别偏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勇刚;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丁p芎,
本文编号:1488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8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