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教师协作学习的问题与实证

发布时间:2018-03-29 14:15

  本文选题:虚拟学习社区 切入点:教师协作学习 出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主要存在培训主题"行政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培训内容理论化、培训时间间断化和培训受益面相对窄化等弊端。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协作学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虚拟学习环境下教师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支架理论、替代性学习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协作学习的类型可分为机械协作和有机协作两种。为了探究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持不同活动策略的主持者在促进教师协作学习的互动效果及其差异,项目组实施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活动主持者动机水平一致的情况下,持解答式活动策略的主持者比持启发式活动策略的主持者更能促进教师协作学习的互动效果;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重视角色的作用,关爱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mainly includes the training subject "administrative", the single form of training, and the theorization of training content. Under the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vides a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develop sustainably. The principle of teacher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foundation includes the scaffold theory, Altern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group dynamics theory, The type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mechanical collaboration and organic collabor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and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e project team carried out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otivation level of the activity moderator is the same, the moderator with the solution activity strategy can promot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the teacher's cooperative learning better than the moderator with the heuristic activity strategy.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care for the inner experience of student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own learning ability.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实验中心;
【基金】: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互动研究”(12JCJY12YB)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海岛区域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字化学习研究”(Y201225019) 2011年浙江省教育技术规划课题“E-Learning中知识共享的交互分析及促进策略”(RZ1109011P01)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建华;;基于网络论坛的CSCL活动过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3 凌斌;;现代性危机与政治实践:托克维尔的历史救赎[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于明;;法律规则、社会规范与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叔向使诒子产书》的法理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5 周静;刘国红;;涂尔干人性论思想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周尚君;;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分析对象[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7 于柏华;;社会实在的规范性与公私法的界限——与徐国栋教授商榷民法的“公私法混合说”[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8 熊金才;;论同性结合的民法规范[J];北方法学;2012年02期

9 柴吉孟;;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10 魏亚萍;;我国农民生育行为的社会结构解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梅花;网络舆论监督下的公开审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丹;蒋国珍;;师生在线异步交互行为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7期

2 况姗芸;;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3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晓丽;项金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3期

2 李彤彤;马秀峰;;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3 刘敏;;教师博客群的构建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6期

4 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5 齐桂莲;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3期

6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一个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7 李昱;;基于ICT的虚拟社区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8年01期

8 曹霞;;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个人知识管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2期

9 付安权;;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实施与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2期

10 胡小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与动机实证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眉;;“人际沟通分析学”在影响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上的实证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卢珂;;义务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十五”时期为例[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佳音;;教育是否只是作为衡量雇员生产率的筛选装置——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晔;;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质性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孙昆峰;;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策[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7 ;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新时期的立校之本[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8 ;明确思路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9 ;构建研训教一体化教师培训体系 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10 ;夯基础 激活力 提素质 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弓彩玲;复兴区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邯郸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万鸿涛 王斗天 通讯员 陈伟文 陈冬平 陈有新;罗湖强势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深圳商报;2009年

3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由“积累”走向“转型”的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记者 夏禾;十六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苏州日报;2010年

5 杨柳青一中 安玉静;让生命成长走进教师专业发展历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见习记者 王亮;庆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陇东报;2011年

7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校长 张云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武明恩 罗移山;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记者 丁雷;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N];大连日报;2009年

10 湘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李重庚;构建教育生态环境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湘潭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师学习——发展适应性专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许楠;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D];西南大学;2012年

4 刘广彬;教育与居民健康:我国教育的健康收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5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莉;校本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明;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交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赵静;运用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少平;实践生存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艳;美国教师组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卢菲;中小学网络教师培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进;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白永然;理论与经验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杜华;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1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81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5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