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教育自身:教育学学科立场与理论的基石

发布时间:2018-03-31 19:34

  本文选题:教育学 切入点:教育自身 出处:《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摘要】:教育作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可能有统一的定义。教育自身是一种指向"人"的实践活动。仅仅将教育自身作为"本体"去界定,只能勾勒出教育范畴"永恒性"的一面;教育自身只有在"教育是怎样的"问题域中才能展开它丰富的历史内涵,并在对"教育何以可能""、教育何以如此"的探究中得到解释。教育自身与"办教育""、用教育"的关联,形成了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多学科研究教育的客观基础。立足于教育自身、拓宽视野、开放边界,是教育学在多学科研究教育的语境中可以秉持的学科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反思,教育的价值尺度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能够揭示教育"历史性"的那些范畴,一定是从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的理论概念,它们是建构教育学解释性理论的"逻辑起点"。
[Abstract]:Education, as the obj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cannot be defined uniformly. Education itself is a kind of practical activity pointing to "human". To define education itself as "Noumenon" can only outline the aspect of "permanence" in the category of education. Only in the field of "what kind of education" can education itself develop its rich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it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inquiry of "how education is possible" and "why education is so".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practical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objective found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education. Pedagogy is the disciplinary position that pedagogy can uphold in the context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education. From this standpoint, the value measure of education is that "man is the end, not the means." the categories that can reveal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t must be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abstracted from the concret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which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pedagog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3 王建华;;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2期

4 冯向东;;对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追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4期

5 冯向东;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年07期

7 丁钢;;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J];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8 张楚廷;;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应当”之类[J];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9 王洪才;;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J];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论科学精神[J];沧桑;2009年04期

2 金广君,林姚宇;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J];城市规划;2004年12期

3 王建平;;大学之道的本质探寻──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评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姜毅;张俊萍;;以创新教育促进教育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5 张笑梅;张笑菊;;论科学与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6 刘冬岩,陈旭远;教育理论思维的公共性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6期

7 彭拥军;;高等教育研究的旨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朱光钛;;高校教师教育力及其作用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0期

9 何洲;;试论医学院校法学教育的强化[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10 丁维明;论强化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昌善;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宪春;学习技术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思瑜;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原春燕;平山木柄瑶的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公雯雯;社区青少年职业发展需求与职业培训政策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莲花;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葛孝亿;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耀;经济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影响的或然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晶;教育何以异化[D];广州大学;2011年

8 王婧雪;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东升;当代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梁岩;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基德;朱书慧;韩舒波;;关于提升教育技术学为一级学科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2 包国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晋升一级学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3 安方明;《理论教育学概论》简介[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4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6 文雪,扈中平;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7 雷洪德;论教育自身——涂又光教育哲学之本体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8 刘黎明;;寻求教育的“确定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年07期

10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德红;;复杂思维视野下的教育心理学立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任增元;任广元;;试论当代教育学的基本学科立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7期

3 吴黛舒;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探索"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另一个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王g,

本文编号:1692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92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c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