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5-15 00:37

  本文选题:精神卫生 + 攻击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12期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道德脱离量表、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问卷为工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济南市2所初中780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不同性别初中生道德脱离和主动性攻击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反应性攻击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道德脱离总分与主动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0.40,P值均0.01);回归分析发现,道德理由、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得分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的主动性攻击,道德理由、委婉标签、非人性化得分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反应性攻击,有利比较能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反应性攻击(P值均0.05)。结论初中生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与道德脱离有密切关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具体道德脱离机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isengagement, active aggression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and intervening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Methods 780 students from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Jinan were investigated by moral disengagement scale, initiative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active aggression between sexes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active aggression between genders (P 0.05). The total scor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ctive attack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respectively.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oral reasons, euphemism labels, favorable comparison, and responsibility transfer scores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initiative attack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reasons, euphemism labels and dehumanization score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reactive aggress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le it is beneficial to predict the reactive aggress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negative direc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e attack and reactive attack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moral disengagement between active attack and reactive attack.
【作者单位】: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清泉;周宗奎;;4-6年级儿童道德脱离及其与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2 张栋玲;王美芳;;道德脱离量表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继平;王兴超;;青少年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道德判断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建英;初中生道德脱离的特点及其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余规;青少年道德脱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3 陈风春;青少年世故性、道德脱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4 张晶;道德推脱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3年

5 岳红;大学生责任心与道德推脱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张艳;家庭教养方式、自尊与高中生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谭雪晴;;关系攻击行为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2 潘清泉;周宗奎;;儿童道德脱离量表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3 王兴超;杨继平;;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令珍;;初中生社会支持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功(教育);2008年07期

2 张翔;赵燕;;师范专科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2期

3 姚晓琳;刘洪;郭成;;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1期

4 江浩;吴振强;段振华;;某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评分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7期

5 杨奕;余毅震;孙艳;罗贻雪;;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6 胡芳;马迎华;程爱李;何雪平;罗晓东;;高安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4期

7 张玉婷;朱晓庆;王敏;张庆林;;西南地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2期

8 卢谢峰;韩立敏;;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压力与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4期

9 宫本宏;王晓敏;蒋爱云;倪飞龙;李长瑾;戴王磊;;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1期

10 杨晓峰;李玮;;内蒙古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碧英;孙健敏;;公仆型领导对员工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姚福涛;张文新;纪林芹;;儿童早期至前青少年期攻击发展的性别差异[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健身;徐美英;黄一民;张锡坤;吴君壁;宋秀兰;;儿童精神卫生偏异的发生率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防治的初步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5 孙华平;程学超;张萌;;电视暴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王蕾;;高、低自我价值感者攻击性图片偏好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冯莉;应贤慧;戴春林;;服刑人员自尊、人际容纳对其攻击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周颖;刘俊升;;内隐攻击性的眼动实验[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春;陈光辉;张文新;纪林芹;;幼儿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特点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蒋晓晖;;无意识情绪启动下的攻击行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柏晓利;了解你的“心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精神卫生不容忽视的公益角落[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刘敏 记者 邓晓洪;外国专家助力我市灾后心理重建[N];成都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晴;关注精神卫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冬;抚平受伤的心灵[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钱峰;教普通人学会心理保健[N];健康报;2004年

8 小雪;心理健康应从少儿抓起[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医院新增“金融病”救心比救市更重要[N];北京日报;2008年

10 施琪嘉;黄段子也有攻击性[N];健康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小远;人格对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综合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3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琦;扭力与农村青年自杀的关系及其理论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靳宇倡;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宋晓琴;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严开胜;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张东宁;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竹;不同个性大学生阅读攻击性图片的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s

本文编号:1890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90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