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TPCK:技术与教学适切整合框架

发布时间:2018-05-17 20:15

  本文选题:TPCK + 技术 ; 参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11期


【摘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和视角。在对技术与教学整合理念的认同下,培养该方面的意识与自觉性,通过问题式的工作坊作为提高整合技术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有效开发与应用技术与教学整合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revolutionary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new teaching concept,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he subject teaching knowledge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frame and perspectiv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dea of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of this aspect are cultivated, and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knowledge of integrated technology subject through problem-based workshop is to develop and apply the resources of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凤;李艺;;TPCK: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2 洛丽·杰克逊;吴秉健;;美国新教师技术整合的自我评价方案[J];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5期

3 王禾;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实效[J];中国林业教育;2003年05期

4 凌瑞初;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探索[J];江苏教育;2002年01期

5 仇善章;胡啸;;浅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技术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02期

6 孙倩;;论高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4期

7 张立新;Leaunda S.Hemphill;;一种技术取向的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4期

8 任友群;教学理论与技术整合的里程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9 ;《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文版首次在我国正式出版发行[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4期

10 丹兰;启迪;;“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向:对话施瓦布及芝加哥学派的传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光富;;美国“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崔佳;刘晓莹;;试论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培训[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汪思锋;;学习和超越杜威——思维方式的变革——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郭华;刘迎春;;中美教育技术标准(规范)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安丽;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伍玲婵;汪洋;曾垂凯;;新时期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目标定位探析——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铭;新世纪教师应该强化哪些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袁祺;应教会下一代如何思考[N];文汇报;2009年

3 记者 潘启雯 通讯员 戴勇;加强大规模考试中有关效度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苏军;同课异构 同一教材教出不同趣味[N];文汇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赵小雅;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是学生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余小茅;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董轩;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更为自觉、有效、智慧地关注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徐莉;不要把评价太当回事[N];天津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赵小雅;从“教材”到“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雪梅;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秀丹;教师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汪靠斌;教育技术整合多元智力式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世平;“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互动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敏;美国进阶先修课程项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义全;生成性课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魏晓婧;本土化中国课程教学论建构方法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林菲菲;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比较教育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2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02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6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