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18-05-23 14:03

  本文选题:多元文化 + 跨文化教育 ; 参考:《河北学刊》2013年04期


【摘要】:传统的跨文化教育采取的多是一种静态的顺应目标语文化的模式,难以适应全球化进程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形势。跨文化教育应遵循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的原则来培养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性、动态性和互动性,构建一种动态的、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模式。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dopts a static mode of adapting to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which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understanding,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cultivate the intercultural cognitive ability of communicators, emphasize the diversity, dynamics and interactiv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struct a dynamic and two-wa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del.
【作者单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
【基金】:2012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SZ123114)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爱真;跨文化认知能力与国际化交往[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韩海燕;;基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年05期

4 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年06期

5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赵玲丽;;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从The Green Banana一文谈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江秀丽;;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玲;文化障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余汉华;;多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陈静;;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中的文化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9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臧国宝;张小波;;“翻译文化观”与“目的论”观照下公示语翻译构想——以雷州半岛公示语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杏丽;汉语请求策略研究:一项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良谦;陪同口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吉云苏;跨文化视角下讯息设计原理在政府网站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代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2 刘爱真;;文化思维模式的宏观剖析与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3 付永钢;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4 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周毅;;论晚清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7 刘爱真!212013;文化认知与言语得体——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思路谈[J];外语界;2000年02期

8 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界;2001年04期

9 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年01期

10 廖光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志成;;西班牙的多民族跨文化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10期

2 沈骑;;论跨文化教育的移情[J];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3 ;跨文化教育的堡垒[J];科技潮;1998年01期

4 王鉴;;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年05期

5 ;中日第二届跨文化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6 赵雪梅;;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J];职业时空;2010年04期

7 杨斌;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8 李春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我效能感管窥[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刘志坚;;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2005年10期

10 刘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行音;;多元文化下的教育政策发展及其意义:马来西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李水平;;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李水平;;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4 袁湛江;张弘培;桂维诚;;民办学校基于差异理念的和谐管理[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山;许燕;;运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预测大学教职员的职业枯竭、工作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胡韬;;论少年儿童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及培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颖;;外语外贸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认同[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李协京;;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乡土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阮静 赵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加拿大教育[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杨晨光 唐景莉 沈祖芸;为英才提供健康多元文化氛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新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刘昊;孔子学院总部落户北京[N];北京日报;2007年

5 记者  蓝运良 通讯员  黄凌云;借石攻玉 制胜未来[N];中山日报;2006年

6 主笔 俞晓群;山谷间,飘来几只缤纷的彩蝶[N];辽宁日报;2007年

7 陈f ;高等教育呼唤创造型教师[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郭昱冲;翁旗启动“名优教师打造工程”[N];赤峰日报;2007年

9 林海;伦敦商学院的气质[N];财经时报;2007年

10 余文森;课堂精彩生成:尽在生命活动中[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元涛;“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建珍;西部多元文化地域的现代远程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庶泉;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本东;教师教学实践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焕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设计[D];河北大学;2005年

2 赵丽;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永琳;职业中学学生自信心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义胜;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侠;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牛婷婷;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视觉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雪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美蓉;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探索及培养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5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25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e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