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教育生物学:架起沟通生物医学与教育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8-07-31 12:05
【摘要】:人类的教育和学习以大脑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脑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将之应用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可以对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教育生物学(bio-education)是生物科学与教育科学相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即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教育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重点是处于接受教育和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个体及群体。教育生物学主要应用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形态学、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社会学、教育学及脑成像等方法研究人与人脑的教育发展规律,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多学科的合作。
[Abstract]:Huma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re 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brain,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biology, physiology, brain neuroscience and cognitive science are changing rapidly. Applying it to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greatly promote education. Educational biology (bio-education)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that combines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science. It is a subject that studies human educational phenomena and its general la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logy, neurophysiology, neuro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educational biology is human, and the emphasis is o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are in the stage of education an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biology mainly applies anatomy, cytology, histomorphology, physiology, electrophysiology,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behavior, sociology, pedagogy and brain imaging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human brain education. Seek the best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eans to promote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分类号】:G40-0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富邝;教育改革要关注脑科学研究成果[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0期

2 肖静宁;“脑的10年”与神经科学的发展[J];哲学动态;1991年10期

3 于晓婷;史立平;;基于脑科学研究的儿童智力开发策略[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池霞;洪琴;姚天红;徐亚琴;戴家振;张敏;陈宁川;郭锡熔;童梅玲;柯晓燕;邓慧华;陆祖宏;;南京市322例2岁幼儿贝利发育量表调查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11期

2 肖静宁;从神经科学的发展看实验材料选择的方法论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琼斐;关于脑科学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讨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红;将脑科学运用于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晓明;;儿童脑科学研究的临床和教育学意义:从研究到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1期

2 袁爱玲;肖丹;;经脑科学透视的儿童早期教育之误识与误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小林,高美丽,江瑞芬,张谦;厦门市儿童智测(C-WYCSL)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楠;邹晓燕;张卫星;;8~16岁儿童父母权威观及行为自主发展特点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2期

2 王云;梁东;唐成和;张文林;周福军;;长春市中心区6~18岁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调查[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02期

3 张雅娟;雷鹏;;儿童和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的诱因及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万晶晶,周宗奎;社会退缩青少年的友谊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3期

5 翟成蹊;陈舒音;;儿童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的心理分析[J];消费导刊;2007年08期

6 胡静敏;李晓白;;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7 杨雄里;脑科学和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2期

8 徐光兴;脑科学的发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02期

9 ;英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教师专业品质[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22期

10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开展“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背景[J];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民;张卫;;西方关于青少年和儿童品行障碍干预研究的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滕秋玲;杨心德;;父亲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孔伟;刘彦楼;宋广文;;从心理发展角度探讨灾后学校青少年心理辅导[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玲玲;张文新;Jari-Erik Nurmi;;家庭系统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晓f^;;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早期模糊识别[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程科;黄希庭;王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程科;黄希庭;王洪;;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蒋索;邹泓;;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发展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丁莉;聂衍刚;杨安;;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娟子;;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刘翔平丁玎;暑期中小学生怎样度过闲暇[N];北京日报;2003年

2 通讯员 龚群峰 金佩庆;义乌流动人口儿童入学不再难[N];浙江日报;2000年

3 首君 海权 高潮;代理家长为守岁儿童送温暖[N];中国财经报;2008年

4 徐阳春 郑宏坤 本报记者 崔志强;爱心城市,让梦想延续[N];哈尔滨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郑有胜;确保“编外儿童”就学[N];辽宁日报;2002年

6 曾刚 记者 童顺鸣;失学儿童重返校园[N];四川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蒋金龙;城市流动儿童读书有望[N];西部时报;2004年

8 蒋志峰;日本21世纪教育战略:直面脑科学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苏霍姆林斯基;美丽角(上)[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柳延延;人类最好的品质都在孩子身上[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世杰;儿童记忆成套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点权;青少年文明心理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周加仙;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劲松;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7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yN凌;上海地区青少年及儿童性别角色的测量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龙卫;寄宿制与非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仇玺萍;青春期青少年不顺从行为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郝雪;新时期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措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婉丽;浅析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青少年德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文军;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8 岳春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欣;论当代我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陆晓花;青少年进食行为与进食障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55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55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