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五I”课程观再释读

发布时间:2018-08-19 09:19
【摘要】:张楚廷的"五I"课程观提出已有十年了。这十年中,一些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张楚廷在其研究生的教学中也讲述了这一思想。经历了这十年的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们对于"五I"课程观似乎可以再作进一步的解读。笔者通过对"五I"课程观的进一步阐述,并与美国学者多尔的"四R"课程观进行比较,从而对"五I"课程观有了更深入的分析。这种比较,使我们看到"五I"更丰富的内涵和辩证探讨。"五I"课程观通过一些基本的范畴(category),整体地论述了课程所应有的哲学内涵,或者说更深刻地揭示了课程特性。
[Abstract]:Zhang Chu-ting 's "five I" curriculum concept has been put forward for ten years. In the past ten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and Zhang Chu-ting has also talked about this idea in his graduate teaching. After ten years of further reflection, we seem to be able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five-I curriculum view. Through the further elaboration of the "five I" curriculum view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four R" curriculum view put forward by the American scholar Dole, the author has a deeper analysis of the "five I" curriculum view. This kind of comparison, let us see "five I" richer connotation and dialectical discussion. " Through some basic categories, (category), the "five I" curriculum view discusse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s a whole, or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more deeply.
【作者单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自由知识与命题教学——自由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态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20057)成果
【分类号】:G423.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楚廷;课程的“五Ⅰ”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11期

2 郭戈;;兴趣课程观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李晓伟;浅析生物学科中人文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3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吴晓玲;刘中猛;;论教学的彻底性:一种再建构的历史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霞;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魏笑云;;论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其潜在的课程观[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郭元祥;;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的课程理解[J];江西教育;2008年29期

4 孙玉婷;林丹;;审慎对待西方国家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思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5 胡乐乐;肖川;;再论课程的定义与内涵:从词源考古到现代释义[J];教育学报;2009年01期

6 潘庆玉;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吴江 ,张秀阁;新课程观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J];班主任之友;2003年12期

8 徐晶晶;《未来的课程》[J];上海教育;2003年23期

9 王文岚;新课程观下的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4期

10 伍雪晖;论生命意义的课程观[J];教师之友;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黎明;;论罗杰斯的主体性教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征文获奖名单[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3 黄红艳;;浅论教师的自主性专业化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4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刘言;;改革教学管理 适应学生差异[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沈剑平邋袁文辉 谢东海;儿童个体差异正被有意无意忽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王延瑞;和谐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4 赵小雅;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曹有云;理念的转变与重建[N];青海日报;2003年

6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罗嘉福;做实事 求实效 达实功[N];光明日报;2007年

7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尊重个体知识决定课程教学转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罗敏江;课程和教材观[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新音乐课程漫谈[N];音乐周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6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林;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及其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赵林霞;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张翠平;论实践的课程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义民;阿普尔批判教育理论课程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朝晖;从蓝本到文本——课程观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郑波;论课程的过程属性及其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双阳;严复课程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平;关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问题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91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91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