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论教师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发布时间:2018-09-04 20:02
【摘要】:教师课程是教师对课程内容加以理解、设计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实施的课程。诠释学、符号互动论、批判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可以给教师理解、设计和实施课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启发,如充分肯定师生的能动作用,视师生为课程创生的主体;特别关注情境定义和主观解释,视师生为课程意义的创造者;积极鼓励师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对课程文本做出相对合理的解读;强调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视教学为教学相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等。
[Abstract]:Teacher curriculum is a kind of curriculum that teachers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in classroom teaching. Hermeneutics,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critical theory and other sociological theories can provide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nspiration for teachers to understand,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such as fully affirming the activ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gar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curriculum creation;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situation and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regard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creators of curriculum meaning; actively encoura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curriculum tex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wisdom; emphasize that teaching returns to the life world of students. Regard teaching as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dynamic generation.
【作者单位】: 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贵福;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南京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友;雷蒙·阿隆国际关系学说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李才华;;唯物辩证法对西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姜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多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6 王淑芹;;博弈均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左雪松;;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观—马克思与科塞的冲突思想[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维忠;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8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2 董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被压迫者教育学》——试述保罗·费莱雷的“解放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3 辛治洋;批判教育学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4 陈建华;;论知识/权力关系及其对教育知识价值取向之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5 郑金洲;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6 马云鹏,吕立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与倾向——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设计者的访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7 吕耀东;;中日双边互动的战略性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8 秦治来;;试论传统建构主义在国际政治学中的异军突起[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J];国际观察;2002年01期

10 郭树勇;;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义新;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丹;有效交往教学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鼎国;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潘德荣;语言的社会功能──批判诠释学之语言观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3 R.E.帕尔默;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朱家雄;张婕;;从诠释学视野看儿童的学习[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年03期

5 潘德荣;文字与解释——训诂学与诠释学比较[J];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孙宁宁;实践哲学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潘德荣;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9 周晓虹;学术传统的延续与断裂——以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为例[J];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10 朱丽霞;从诠释学的角度看宗喀巴佛学体系的建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牟春;;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3 王凤才;;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4 斯蒂芬诺·佩去契尼;刘芳;;再思批判理论:规范性、权力与民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5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关切——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李金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其争论述评[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7 李河;;Repetition(重复):激进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语词[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9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马丁·贝克·马图斯蒂克;陈旭东;汪行福;;卓越人生与批判理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经验性、解释性、批判性的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 何强;“实事求是”:当代诠释学视角的再理解[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3 潘德荣;诠释学的“濒死”与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精神诠释学的“教化”目的:回归古典的精神整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本体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洪汉鼎;立足当代的诠释学文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薛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诠释学的伦理学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周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实证主义与批判理论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沈湘平;历史意义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登伟;存在与理解[D];河南大学;2010年

2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3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4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5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6 曹峰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永玲;意识形态批判、自由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童治军;消费:蕴含“意义系统”的区隔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华;诠释学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孔德兵;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亚平;重思马克思的批判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红霞;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昕;现代出版批判理论的建构与应用[D];北京印刷学院;2005年

9 任中杰;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静辉;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23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23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1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