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1 19:12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孤独感与自尊两个维度的心理适应具有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自尊低于城市儿童,孤独感高于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总体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两个维度的同伴关系具有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低于城市儿童。(3)友谊质量对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影响,对于城市儿童却没有显著影响。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in the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 and self-esteem. The self-esteem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children, and their lonelines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children. That is to say,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children.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urban children in peer relationship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peer acceptance and friendship quality. The peer acceptance and friendship quality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children. (3) Friendship quality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oneliness of migrant children,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urban childre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系;
【基金】:武汉大学自主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湖北专项”基金“武汉市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号:2748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胡韬;郭成;刘敏;;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1期

3 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5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6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7 朱丹;王国锋;刘军;彭小虎;;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弹性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艳;张哲华;;同伴接纳、友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探微[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黄玉芬;李伟健;;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雷慧;商成喜;刘景欣;黄英;;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制约承德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4 李志,向征,郎福臣;国企流入民企员工的心理适应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雷慧;刘景欣;;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制约承德市和谐社会的因素及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张一;;文化适应视角下的农村残疾人扶贫政策体系创新研究——基于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问题的调查[J];残疾人研究;2012年01期

7 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8 吴春辉;;中职学生学校适应的状况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9 潘谊清;;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工作策略[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高旭;王元;;同伴关系:通向学校适应的关键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晓莹;李固强;刘贵昂;;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在花;小学生社会智力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贞;硕士研究生适应性、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建军;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实训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4 欧阳艳;城市公园绿地中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戴雪丽;劳动社会化与社会现代化[D];东华大学;2011年

6 杨倩倩;小学高年级儿童人际交往专题的教案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庆华;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功能、学校人际环境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占红;小学生情绪表达规则及其与自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4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年02期

5 杨海英;王从杰;;Conners父母问卷对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6 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樊富珉;;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青年研究;1993年04期

8 张秋凌,屈志勇,邹泓;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北京、深圳、绍兴、咸阳四城市的访谈报告[J];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9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10 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文闻;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向征,郎福臣;国企流入民企员工的心理适应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郭瞻予,吴艳,朱秋云;浅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与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3 苏斌原;黄媛;;浅析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J];科技资讯;2008年19期

4 哈力娜;和红燕;;从心理适应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8期

5 韦传东;;高一新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5期

6 刘国权;;浅析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年03期

7 李宏;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调节[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9 曾守锤,吴华清;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心理和社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S3期

10 彭健翘;论心理适应与运动成绩[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勇;张驰;;班级团体训练对新生心理适应作用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李旭珊;卢富荣;;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调查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6 马建瑞;;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韩富荣;;中学生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王淑婵;;青少年心理适应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冯晓杭;;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辛华;夏季如何进行心理调适[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晨光;入营新兵的心理适应[N];大众卫生报;2002年

3 郭志宏;新兵入伍心理适应小常识[N];人民武警;2008年

4 陈素坤;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N];健康报;2004年

5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尹国强 杨晓萍;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N];光明日报;2010年

6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曾维希邋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 博士 罗明忠;就业稳定与心理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N];南方日报;2008年

9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蒋炜宁;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养护[N];宁波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8 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D];武汉大学;2013年

9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沐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安琦;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8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8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5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