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11-10 20:44
【摘要】: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Soviet pedagogy in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different start-up times. The introduction of Soviet pedagogy in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four stages: the introduction of imitation as the goal; The introduction with the aim of "Sinicization" of pedagogy, the introduction of criticism as the target; The introduction of Soviet pedagogy in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Leninism in Chinese pedagogy, but also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Chinese pedagogy. Moreover,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model for compiling pedagogy textbooks and broadens the horizons of Chinese pedagogical researchers. The introduction of Soviet pedagogy in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as provided us with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should be properly handled in poli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learning;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pedagogy, the introduction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the introdu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agog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领域的“接着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4期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3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传胜;;“混沌”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阎亚军;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乐先莲;;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李润洲;;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偏好及其澄清——解读《教育的科学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6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许庆红;;现象学对学科教学论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李丹丹;;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史艳红;;符号形式视域下的教育观——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1期

10 尹芳;;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伦信;;论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在近代中国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金林祥;涂怀京;;陈鹤琴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前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邓友超;;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雷美艳;欧阳昌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探讨[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莉;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邱红宇;归因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晓平;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新课程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文;论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穗;提高听课项目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利娟;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力文;高中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蔡振生;近代译介西方教育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2 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3 裴娣娜;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论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4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史学科建设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5 吴康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邢永富;关于教育科学的历史分期[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侯怀银;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科研指导的历史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怀银;刘光艳;;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以20世纪下半叶为中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高闰青;;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生学考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吴定初,张鸿;关于中国教育学源头的探讨——《学记》为“源头”之客观性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王景;;中国教育学的学术性格[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8期

5 冯增俊;周红莉;;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2期

6 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1期

7 李江源;中国教育学的失语与话语重建[J];教育导刊;1999年12期

8 栗玉香;实现教育学话语根本性转换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9 ;致作者[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8期

10 ;致作者[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士争;潘明建;李进锁;丁友全;;英美高抗柳树种质资源的引进和驯化利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黄婵娟;黄海燕;;浅谈基层医院的新药引进[A];第二十二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五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吴承金;程群;李大春;戴清堂;;CIP马铃薯资源的引进与初步评价[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5 水启昌;;固定型VRLA蓄电池技术的引进和吸收[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胡丕俊;周检平;;开发高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初步探索[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任建民;倪保刚;;发挥综合机械化优势,实现岩巷快速掘进[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8 单金友;;沙棘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研究概述[A];第四届全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倪倩;刘福昌;朱跃文;;优质小麦新品种引进及高产技术研究[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10 何卫东;;广西高校对田径类体育仪器器材引进和应用的现状[A];2006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 文;中国教育学走过沧桑百年[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瞿葆奎 郑金洲 程亮;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周霖;重建教育理论创新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钱婷;教育2004:描绘中国教育成长年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叶隽;对话:从“文体拓展”到“思想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陕西 沈奇;标榜与抹杀[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程亚文;合理把握当代中国与东亚世界的民族主义[N];东方早报;2005年

9 韦禾 北京师范大学 檀传宝 周志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乐乐 赖配根;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教育寻找思想营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哲江;重新勘定世界哲学“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段炼;备战奥运会外籍专家管理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毛剑;“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庞蕾;构成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伍红林;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卡;20世纪以来中国巴松管艺术研究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2 章云m,

本文编号:2323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323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