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耻感发展特点研究
[Abstract]:A total of 537 left-behind children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 were tested with the self-compiled "sense of shame questionnaire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pubic dimens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ritical value, and the total mean score of shame sense and the average score of other dimensions were all less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averag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from high to low are as follows: body shame sense, relation shame feeling, personality shame feeling and behavior shame feeling; (2) the overall sense of shame, the sense of shame of behavior, the sense of personality shame and the sense of body sham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nse of relative shame;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shame sense of relationshi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overall sham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but gir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sense of body shame; (4) the relationship shame sens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as marginal significantly in the type of guardianship,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in terms of behavior shame, personality shame, body shame and overall shame.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扬州大学寇冬泉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处境不利儿童耻感现状与对策研究(11JYD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沙莲香;;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3 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年22期
4 方园;寇冬泉;;留守儿童耻感的结构与问卷编制[J];教育导刊;2013年10期
5 肖聪阁;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1期
6 钱铭怡,刘嘉,张哲宇;羞耻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J];心理学报;2003年03期
7 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7期
8 张莉;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6期
9 钱铭怡,BerniceAndrews,朱荣春,王爱民;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10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益兵;方明;王莉;王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3 何玲玲;;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4 孙仲文;;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探讨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黄先伟;何成森;马南振;杨阳;;留守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安徽医药;2011年07期
6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7 李培;何朝峰;覃奠仁;;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适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王雅文;吴家明;;如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9 蒋曼曼;岳红娟;;家庭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陈荣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才智;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陈日升;;福建亭江的“小美国人”:一个跨国寄养的新移民子女群体[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董士昙;;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6 陈攀;汤永隆;王大治;;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彤;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冯晓杭;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应对策略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干预[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袁卫华;农民子女教育投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付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丽博;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党云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于海强;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桂林;山东菏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沙莲香;;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3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阿特;汪凤炎;;大学生羞耻心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2期
5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8 曾建平;;耻恶荣善——道德心理学视野中的荣辱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1期
10 池瑾;胡心怡;申继亮;;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樊浩;[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茹世青;论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志成;提高“耻感”品位[J];正气;2003年02期
2 刘晓明;耻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江新华,张莲英;中小学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耻感”培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许又新;耻感、神经症与文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年03期
5 张彩凤,翟德平;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2期
6 姬海云;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小蚁;;禁锢在头脑里的耻感[J];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11期
8 毛志成;“文耻感”漫议[J];大舞台;2005年03期
9 张国立;;耻感的伦理价值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郭雯霞;有关“`e”的语言表现[J];日语知识;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娟;;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吴志国;苑成梅;王振;黄佳;李则挚;王勇;张晨;方贻儒;;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玉莲;程艮;姚锈钰;张红彩;;情感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的调查与分析[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高兆明;;耻感与自由能力[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李海青;常园园;;民间概念研究:大学生耻的内隐观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曾云莺;;耻感、耻德与公共文明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徐迪彦;;试比较黑泽和芥川的两座“罗生门”[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10 王勇健;;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形成及干预措施[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德茂;读书人的耻感[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富明;谈耻感[N];学习时报;2006年
3 陈杰;耻感意识:德性和人格的前提[N];四川日报;2006年
4 记者 朱晓露邋通讯员 金立安 陆预婷;法学专家建议增设“耻感”处罚规定[N];南京日报;2008年
5 黄波;丧失了的耻感[N];工人日报;2007年
6 高兆明;耻辱与自由能力[N];光明日报;2006年
7 郭柏春;知耻是做人的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8 丁永勋;悔罪,不能减罪 知耻,或可救赎[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晓善;顶住底线伦理崩溃的冲击[N];工人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姜莹莹;家长“病耻感”延误儿童多动症治疗[N];北京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晏晓颖;银屑病患者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朱闵敏;肺结核风险传播干预与效果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与服药依从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1年
3 茹世青;论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耿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沈瑜君;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上海和台湾的两地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6 管晓萌;社区女性尿失禁患者病耻感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D];山东大学;2012年
7 李思遥;辽宁省男男性接触者同性身份认同与内在感受的关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8 贾爽爽;试析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尹蓓莉;“潜在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求助者”的主要障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胜宏;传统荣辱观的内涵及现代价值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7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1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