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论师生交往中“师爱”发生的价值秩序——以霍懋征、斯霞“师爱”实践探寻“师爱”发生机制

发布时间:2019-05-31 22:37
【摘要】:"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品质;同时,"师爱"也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理论界对"师爱"的认识比较模糊、研究缺乏深度,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更少。著名的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在整个价值王国中,价值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级序"。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价值比另一个价值"更高"或"更低",那么,就形成了价值秩序。价值秩序是支配一个人行为的价值品质秩序。爱作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教师爱的行为同样受爱的价值秩序的支配。从国内"师爱"名师霍懋征和斯霞的"师爱"实践来看,"师爱"的发生机制具有层次性或秩序性,它依次呈现为人性之爱、教育之爱,以及学生种种具体的爱,如公正、尊重等。
[Abstract]:......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途径与策略研究”(BHA12004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林国;;追寻斯霞的教育爱——兼对师爱工具化作反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阮朝辉;;现象学直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评价——基于马克斯·舍勒的价值论、教育观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1年05期

3 魏宏聚;;教育家核心价值: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红博;师爱的情感现象学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虹;;舍勒对爱的现象学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7年06期

3 刘德林;;留守儿童怨恨的滋生、危害及其教育干预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谭贤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研究[J];广西教育;2012年31期

5 李虹;;舍勒对羞感的现象学分析及其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杜时忠;刘德林;;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曲中林;;整体性教师培训的构想[J];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8 刘德林;;怨恨: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吕丽艳;;多元价值背景下价值教育的挑战及其转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庄严;;认知诗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J];外国语文;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克金;法在感性、理性和意志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3 佟文娟;过程与分析:媒体与台湾政治民主化(1949-2007)[D];厦门大学;2008年

4 刘德林;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宏;论《情史》的“情”与“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明;论尼采“重估一切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改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志;宗教化与世俗化:《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种不同的爱情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志峰;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红博;师爱的情感现象学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兰欣;情感思维理论及其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2年

9 薛芳连;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下的怨恨情感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改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李虹;;舍勒对爱的现象学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7年06期

3 黄玉顺;;论“仁”与“爱”——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07年06期

4 蒋曦;;位格·爱·价值——从舍勒现象学的基本要素看其现象学的独特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高山奎;;浅析舍勒与海德格尔的情感理论差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张任之;;现象学伦理学的基础:意向性感受[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斯霞;;我爱我的工作[J];江苏教育;1959年11期

8 斯霞;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J];江苏教育;1960年04期

9 斯霞;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说话和写话能力[J];江苏教育;1960年06期

10 斯霞;;保护学生视力,人人有责[J];江苏教育;196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娟;斯霞教师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静平;确立师生交往中的核心价值观[J];上海教育;2004年17期

2 郭英;刘宪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王小凤;袁俏;;试论教学交往中的生生交往[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余清臣;;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我国当代师生交往制度的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5 王少华;教师人格:师生交往中教育价值的发掘[J];教书育人;2000年23期

6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7 郭敏X;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初中英语活动课教法尝试[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冯善斌;;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交往状态与教育运用[J];辽宁教育;2006年Z2期

9 刘冬岩;李平;;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朱霞;金颖;;论学习交往的教育意义、分类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学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2 阴山燕;张大均;余林;;促进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育软件开发与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郭黎岩;王洋;;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柏民;;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99-2003年度)[C];2003年

7 王伯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九江市外国语学校 周兴娣;论新型师生交往[N];九江日报;2008年

3 杨宝福 大洼县赵圈河学校教师;关爱尊重沟通是师生交往的艺术[N];盘锦日报;2011年

4 高艳梅;浅谈师生交往中的“互动”[N];临汾日报;2006年

5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营口日报;2007年

6 杨喜忠(作者单位:秦安县五营学区);课堂有效交往与教学质量[N];甘肃日报;2006年

7 杜洁;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定位[N];甘肃日报;2005年

8 陈晓红;树立新的学生观[N];陕西日报;2007年

9 应城城南初中 吴高珍;摒弃教师的话语霸权[N];孝感日报;2006年

10 沭阳国际学校 张乐华;教师不应有语言霸权[N];江苏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春艳;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D];河南大学;2012年

3 龚舟;师生交往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冬岩;对话理解—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宏丽;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的一个新视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冯;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娜;教育实习中有效师生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汪明东;网络教育师生交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0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90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1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