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优化学生观
[Abstract]:At present,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student views, such as lack of respect, unequ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implified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neglecting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positive education movement is an education which takes the realistic state of the school 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akes the positive idea and action as the means to stimulat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actively seek knowledge and obtain th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life attitude. This concept is very suitable for optimizing teachers' view of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eachers' negative view of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ers' view of students can be realized from three aspects: knowledge, emotion and a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k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btain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JJX11—105)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传胜;;“混沌”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阎亚军;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乐先莲;;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5 李润洲;;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偏好及其澄清——解读《教育的科学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6 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许庆红;;现象学对学科教学论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李丹丹;;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史艳红;;符号形式视域下的教育观——恩斯特·卡西尔《人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1期
10 尹芳;;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伦信;;论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在近代中国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金林祥;涂怀京;;陈鹤琴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前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邓友超;;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雷美艳;欧阳昌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探讨[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莉;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邱红宇;归因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晓平;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新课程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文;论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穗;提高听课项目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利娟;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力文;高中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金福;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4 王希永;;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493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9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