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发展动力新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8期
2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德;汉语语法习得异同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姜于;道德维系与赏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张路红;在游戏中成长——试论居住区儿童游戏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4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罗小华;;内容图式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徐金玉;;试论相似论与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7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李联社;试论影响图书分类认知的因素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曾伟;王宁西;;试论道德教育的行为规范养成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巍;郭本禹;;“不是一,不是二”: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刘丹;;写真话 抒真情 做真人——从生活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铸炼做人[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廖国义;;求新务实 润物无声——独具特色的隆回二中“三色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6 赵汝梅;;“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何向东;刘邦凡;;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雪莲;;浅谈农村幼儿自信心的培养[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红;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5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伟;初中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楠;中职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瑞云;大学生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及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祥财;论诗歌朗读的节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皮埃尔·达吕,水金;从智能的基因到基因的智能[J];第欧根尼;2000年01期
2 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罗跃嘉;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4 李恒威;肖家燕;;认知的具身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01期
5 吴国林;黄灵玉;;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1期
6 刘晓力;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7 李恒威;黄华新;;表征与认知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刘晓力;交互隐喻与涉身哲学——认知科学新进路的哲学基础[J];哲学研究;2005年10期
9 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琳;;弘扬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怀[J];职业技术;2007年22期
2 兰公湖;赵建民;;中职生道德、心理现状调研及教育对策[J];职业技术;2012年07期
3 邝天舒;义务工作──青年学生道德实践的一种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4 李正洪;应重视学生道德接受规律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9年Z1期
5 康剑民;;生活:学生道德生成的基础[J];班主任之友;2006年05期
6 李好志;;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0年04期
7 陈自然;;中职学生道德成长课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5期
8 李益忠;;关注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和行为影响培养高素质人才[J];成才之路;2013年15期
9 张素芳;学生道德建设浅析[J];山西教育;2003年03期
10 高志刚;利与弊 谈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的影响[J];宁夏教育;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扬;;中学生道德测评——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钟小华;;职业教育德育困境及其对策[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贡华维;摸清小学生道德法制教育薄弱点[N];天津政法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付顺;高职学生道德学习问题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杜飞月;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维超;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莉;农村小学学生管理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曹二莲;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伦理关系的畸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杰;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理解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武红昌;中学生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黄泽烨;社会转型期学生道德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1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64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