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17:05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性课题,成为困扰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对于其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以及成年期的个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其中,社会网络、社会支持被视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32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了《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我中心社会网络问卷》三个量表,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了内蒙古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状况以及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1)内蒙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适应情况较差,在不同的适应内容上表现为不平衡,生活方面的适应状况最好,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面临较大困难。(2)内蒙古大学生在生活适应维度上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在人际适应和学习适应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汉族大学生在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上明显好于蒙古族大学生,而在生活适应上蒙古族大学生的表现更好。担任学生干部的内蒙古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表现都好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3)内蒙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良好,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要明显好于男生,汉族大学生的主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体情况都要低于蒙古族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内蒙古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要好于普通学生。(4)内蒙古大学生的社会网络状况总体表现为,网络规模不高,亲缘比例较高,个体与关系人之间的关系连带强度不是很高。(5)内蒙古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社会支持、社会网络有一定关系,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社会适应状况越好;网络规模和连带强度越高、亲缘比例越低,社会适应情况越好。(6)在预测社会网络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时,社会支持起到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说明,内蒙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亲缘比例以及连带强度三个维度与社会适应关系紧密;网络规模、亲缘比例以及主观支持可以有效预测社会适应;网络规模、亲缘比例和连带强度既可以直接预测社会适应,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预测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内蒙古大学生 社会支持 社会网络 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5.5;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1 问题的提出11-1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内蒙古大学生的特殊性12-13
  • 2 文献回顾13-24
  • 2.1 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13-17
  • 2.11 社会适应的概念界定13-14
  • 2.1.2 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14-15
  • 2.1.3 社会适应的测量15-16
  • 2.1.4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16-17
  • 2.2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17-19
  • 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17-18
  • 2.2.2 社会支持的分类18
  • 2.2.3 社会支持的测量18-19
  • 2.3 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19-22
  • 2.3.1 社会网络的概念界定19
  • 2.3.2 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19-20
  • 2.3.3 社会网络的测量20-22
  • 2.4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22-23
  • 2.5 大学生社会网络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23
  • 2.6 以往研究的启示与不足23-24
  • 2.6.1 研究启示23-24
  • 2.6.2 研究不足24
  • 3 研究设计24-28
  • 3.1 研究对象24
  • 3.2 研究假设24-25
  • 3.3 研究内容25
  • 3.4 测量工具25-26
  • 3.5 研究方法26-27
  • 3.5.1 社会网路分析法26-27
  • 3.5.2 数据收集方法27
  • 3.5.3 统计分析方法27
  • 3.6 研究程序27-28
  • 3.7 研究意义28
  • 3.7.1 理论意义28
  • 3.7.2 现实意义28
  • 4 研究结果28-37
  • 4.1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情况28-30
  • 4.2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30-32
  • 4.3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基本情况32-33
  • 4.3.1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的规模32
  • 4.3.2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的亲缘比例32-33
  • 4.3.3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的连带强度33
  • 4.4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相关33-35
  • 4.4.1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与社会适应的相关33
  • 4.4.2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33-34
  • 4.4.3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的相关34-35
  • 4.5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35
  • 4.6 社会支持在社会网络预测社会适应时的中介作用检验35-37
  • 5 讨论与分析37-40
  • 5.1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适应特点分析37-39
  • 5.1.1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适应总体特点的分析37-38
  • 5.1.2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性别、民族和学生干部差异38-39
  • 5.2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分析39
  • 5.3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特点分析39
  • 5.4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39-40
  • 5.4.1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39
  • 5.4.2 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39-40
  • 5.4.3 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40
  • 6 结论与建议40-42
  • 6.1 结论40
  • 6.2 建议40-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利娜;马靖芳;武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2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王勇;王凤;;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聂衍刚;郑雪;万华;丁莉;;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与理论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肖琼;肖玮;;西安地区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6 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风笑天;;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8 潘清泉;;不同社会支持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年36期

9 温义媛;申蕤;严若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11期

10 刘京京;郭露;申玉;;进城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及社会融合度研究——以宜昌市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素可;新生代农村务工群体的社会网络与跨文化适应—一项来自上海的定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陈博;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大学生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4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