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筑系馆空间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筑系馆空间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建筑教育也步入了新的时期。但是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是在建筑教育体系形成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研究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就有了必要性。现代高校为了适应建筑教育的发展建立新的建筑系馆,旧的建筑系馆也进行改造以满足新时代下的空间功能的需要。建筑系馆是表达建筑教育理念和贯彻建筑教学方法的场所,由于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建筑系馆在空间功能上也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建筑教育体系的探讨总结出建筑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建筑教育体系发展影响下的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进行课题的阐述,第二章,从国外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历史入手,对西方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建筑教育发展进行总结,选取国外的六所建筑系馆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建筑系馆设计的影响,第三章,从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历史入手,阐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形成过程,挑选国内的八所高校的建筑系馆进行阐述,总结国内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建筑系馆设计的影响。第四章,从新时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建筑系馆的空间特征上介绍建筑系馆的空间特色,第五章,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的设计特色,探讨建筑系馆空间的优化策略,最后一章,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现状,指出建筑系馆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教育 建筑系馆 空间特征 办学特色 空间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4
【目录】:
- 目录6-9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3
- 第1章 绪论13-21
- 1.1 课题的提出13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3-14
- 1.2.1 研究的目的13
- 1.2.2 研究的意义13-14
- 1.3 研究的对象,,相关概念界定及创新点14-16
- 1.3.1 研究的对象14
- 1.3.2 研究的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14-16
- 1.3.3 课题预计的创新点16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16-18
- 1.4.1 研究的范围16
- 1.4.2 研究的方法16-18
- 1.5 框架结构图18-19
- 1.6 本章小结19-21
- 第2章 国外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系馆研究21-43
- 2.1 国外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21-25
- 2.1.1 法国学院式建筑教育21-22
- 2.1.2 德国的包豪斯建筑教育22-23
- 2.1.3 英国传统建筑教育23
- 2.1.4 美国的院校建筑教育23-24
- 2.1.5 日本的建筑教育24
- 总结24-25
- 2.2 国外建筑系馆实例浅析25-38
- 2.2.1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校舍25-27
- 2.2.2 密斯·凡·德·罗与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27-29
- 2.2.3 路易·康与耶鲁大学美术馆29-32
- 2.2.4 保罗·鲁道夫与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32-34
- 2.2.5 阿尔瓦·西扎与波尔图建筑学院34-36
- 2.2.6 彼得·艾森曼与辛辛那提大学阿罗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36-38
- 2.3 国外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系馆空间的演变38-41
- 2.3.1 国外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及对系馆的影响38-40
- 2.3.2 国外建筑系馆的空间演变40-41
- 2.4 本章小结41-43
- 第3章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及系馆研究43-63
- 3.1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43-45
- 3.2 二十世纪的中国建筑系馆实例浅析45-58
- 3.2.1 清华大学建筑系馆45-46
- 3.2.2 东南大学建筑系馆46-47
- 3.2.3 同济大学建筑系馆47-52
- 3.2.4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52-53
- 3.2.5 重庆大学建筑系馆53-54
- 3.2.6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馆54-55
- 3.2.7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55-56
- 3.2.8 深圳大学建筑系馆56-58
- 3.3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对系馆空间的演变58-62
- 3.3.1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发展的整体趋势58-59
- 3.3.2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系馆空间的演变59-60
- 3.3.3 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对建筑系馆的影响60-62
- 3.4 本章小结62-63
- 第4章 建筑教育体系影响下的建筑系馆空间特征63-83
- 4.1 创造性培养的特色及空间特征63-67
- 4.1.1 建筑设计教学方式63-64
- 4.1.2 教学空间—设计教室特征研究64-67
- 4.2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及空间特征67-71
- 4.2.1 建筑系馆环境教育的组成67-68
- 4.2.2 展览空间的设计68-71
- 4.3 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需要及交往空间特征71-78
- 4.3.1 交往空间的特征研究71-76
- 4.3.2 交往空间分析76-78
- 4.4 资料提供的专业性及阅读、资料室的空间特征78-79
- 4.4.1 阅读、资料室的文献组成78-79
- 4.4.2 阅读、资料室的设计要点79
- 4.5 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验室的特征研究79-80
- 4.6 强调提高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与计算机房设计80-81
- 4.7 本章小结81-83
- 第5章 建筑系馆空间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为例83-97
- 5.1 历史沿革与教育理念83-84
- 5.2 教育模式转变下的设计新思路84-86
- 5.3 环境分析86
- 5.3.1 环境分析86
- 5.3.2 融入环境与自我表现86
- 5.4 系馆空间优化策略研究86-96
- 5.4.1 建筑系馆整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87-92
- 5.4.2 个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92-93
- 5.4.3 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93-96
- 5.5 本章小结96-97
- 第6章 中国建筑教育的现状与建筑系馆空间发展的展望97-100
- 6.1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97-98
- 6.2 建筑系馆空间发展展望98-99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99-100
- 结束语100-101
- 致谢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工作105-106
- 附录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空间使用状况调查表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文媛;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建筑馆设计[J];华中建筑;2001年05期
2 魏春雨,宋明星;有"石"之用——湖南大学法学院·建筑系馆群体设计[J];城市建筑;2004年03期
3 彭一刚;《限制与创造》续篇——再谈天津大学建筑系馆的方案构思[J];建筑学报;1990年12期
4 姜传宗;场所精神之追求─—华侨大学建筑系馆扩建设计[J];建筑学报;1998年01期
5 黎志涛;中大院的新生——东南大学建筑系系馆改造[J];建筑学报;2003年11期
6 龚维敏;超验与现实国——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院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7 荆子洋,卞洪滨;天津大学建筑馆中庭改造[J];建筑学报;2004年11期
8 胡绍学;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的探求──清华大学建筑馆(梁挾琚楼)设计[J];建筑学报;1995年08期
9 刘业;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索[J];建筑学报;1995年08期
10 徐千里,支文军;同济校园建筑评析[J];建筑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蕾;建筑系馆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甘宁;基于建筑教育理念演变的高校建筑系馆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李书音;建筑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建筑系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潘婷;“场效应”——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塑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莉;建筑系馆空间设计及环境行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筑系馆空间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