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
【文章目录】:
一、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走向自觉的相互聆听
二、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的条件
三、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身份确认原则
(二)责任担当原则
(三)生命成长原则
(四)适当转化原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元涛;;专业化时代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与研究立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2 李政涛;;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龙宝新;;“互涉”与“互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时代解读[J];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吴克领;;新农村集贸市场化缓慢的原因探析——基于淮安市W村的社会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3 黄剑;;自我的建构与认同——以林妈残疾身体为社会文本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4 颜旭;;政工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苑国华;;论布迪厄的社会语言学——“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6 张美川;;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马晓燕;;世界城市建设中移民聚居区的出现及其特征体现——基于北京市望京“韩国城”的调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傅荣贤;;中国古代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的构建原则及现代价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4期
9 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10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君君;走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博;社会学知识客观性的实现途径—布迪预先构建与参与性能象化的重新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成盼盼;论虚拟社会中人的情感归属[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建桥;基于场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锁馨;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杨春英;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理性转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薛;田园生活的变革[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鸿菲;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芳;返乡相亲: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择偶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3 刘荣秀,刘铁芳;走向公共领域的教育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5 李润洲;;教育理论如何表达教育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4期
6 陆杰荣;杨伦;;何谓“理论”?[J];哲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卫革;李国庆;;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柳礼泉;张红明;;革命传统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彭国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对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郑引;;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彰显[J];文教资料;2009年06期
5 李辉;李彦丽;;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对话式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6 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5期
7 张雪娇;;有关青年教师听课的几点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年04期
8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9 郑宇红;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教师的主体性[J];理论观察;2005年04期
10 申卫革;;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导刊;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柴楠;他者的澄明与主体的涅槃[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文慧;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颜红;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10 鲁彬;对话是一群人的狂欢—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对话[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1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861735.html